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而这一呼一吸之间,便是生活。

生活,是每个人生来会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众生最关心的问题。可作家三毛自幼年起更关心的问题,似乎并不是怎么活,而是“怎么死”。正因此,很多人认为:她的活法多少有着“向死而生”的意味。

三毛打小便和正常孩子不那么一样,当其他孩子在惦念怎么玩儿时,她却已经开始了对“死”的探索。

年仅七八岁时,三毛便趁着家里大人不留意的间隙一个人偷偷地跑到那口储水大缸前,她对这个深不见底的“水洞”一直有着极浓的兴趣。

周围的大人不止一次告诉过三毛:不要靠近它,因为掉进去会死人。

大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好奇且对“死”字有极大兴趣的三毛会一个人偷跑去大缸边。那日,是三毛第一次清楚地看到那个被大人视为“禁忌”的大缸:

这个大缸被埋在地下,乍看去像一口井,可它又比井更瘆人,因为一眼望去它深不见底。大缸里的水看起来纹丝不动,不仔细看竟看不出水究竟到了哪里。

静的东西总能给人神秘,这静如死水的一大缸水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三毛。她竟不由自主地往前挪了挪脚步,这一挪,她的心里便又紧张了几分,她感觉到自己胸部的剧烈起伏,呼吸也随之变得急促起来,当三毛再次往前挪了一步时,她的脸开始热得有点紧绷了,此时的她头脑已经开始晕乎乎了。

“死是什么感觉?跳进去就知道了!”感觉到脑子里的这个声音时,三毛自己都吓了一跳。

三毛紧张地四下张望了一下:没人。可越是没人,她的紧张便越甚了,随着紧张一起袭来的还有庆幸。这个计划已经酝酿很久了,对于此时还是孩子的三毛来说,能冲破大人的禁忌且有机会去体会那最神秘的死亡滋味,这两者对她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平日里,三毛只在观看屠杀动物的血腥场面时,才能近距离地观看和感受死亡,可这一次,她可以亲自尝试了。一直以来,三毛都想知道垂死挣扎是什么滋味,死又是什么感觉,这一次,她似乎就要如愿了。

兴奋感席卷了三毛周身,她的大脑渐渐只剩下一个意识:跳下去!

当正在吃饭的大人听到激烈打水声时,他们意识到有人落水了。三毛父亲陈嗣庆第一时间扫了一眼饭桌:不好,三毛不在。

三毛自尽的人自述(2次课堂受辱3次尝试自杀)(1)

丢下碗筷的大人孩子拼命跑向水缸的方向,跑到水缸边后,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着水。

当家人手忙脚乱地将三毛提起来时,她竟不哭也不闹,反而极其镇静地说了一句:“感谢耶稣基督。”说罢,一口水轻轻地被她吐了出来。

陈嗣庆和众人既庆幸又隐隐感觉到了某种神奇,对于他们而言,一个七岁孩子掉进这么大一口地下储水缸还能用手撑着缸底打水求助,这已经超乎他们想象了。

关键,被救上来后,这孩子还颇觉得是在玩儿,全然不觉得是在经历生死。

实际上,对于探索死亡的三毛而言,这次生死劫,在将生命看得极其重的人眼里是生死劫,可在一心探索“死”的三毛眼里,这只不过是一场刺激的探险罢了。

陈嗣庆从这次开始便知道:三毛绝不会是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她也不会是个普通的孩子,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无畏无惧。

这次的成功脱险,让三毛胆子更大了。也正是自这以后,她对死亡的探索更加具体了,那就是:找到最舒服的死法。这件事情,三毛后来似乎一直在做。

经年后,三毛和姐姐陈田心说起这次水缸历险时说:“溺水太难受了,鼻子、喉咙都呛得痉挛了,这种死法太难受了。”

只是,当时说这话的三毛永远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她最爱的丈夫荷西的死法,竟就是她曾尝试过的“最难受”的溺水法。

不久后,开始具体探索“舒服死法”后的三毛有了第二次自杀,这次自杀和第一次自杀一样,纯粹是起于“探索”,只是这次自杀更像玩笑,而且是和弟弟一起。

有一次,三毛拿了一把小刀和大弟弟玩,玩着玩着,三毛突然说:“我们试试用刀杀自己吧,看看会不会很痛。”大弟弟点点头,但是并不敢真的拿刀划自己。

可三毛却用刀划开了自己手上的皮肤,生冷的刀子划破皮肤那一刻三毛就痛得咬住了牙,她意识到,这种死法也并不舒服,于是这第二次自杀就此结束。

相比之下,三毛的第三次自杀比前两次要严重得多,这第三次自杀的性质也与前两次完全不同:这次,她是因真的想离开尘世而自杀。

三毛自尽的人自述(2次课堂受辱3次尝试自杀)(2)

三毛小时候随着父母飘荡了几个城市,重庆、南京、台湾,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这种举家迁移是极不明智的。可在那个年代,陈家的跌沛流离实是无奈之举。

三毛本就天性孤僻,让这样的孩子一次次去适应新环境显然有难度。但这种飘荡的新鲜感深深刺激了三毛,也为她后来的流浪打下了伏笔,这种流浪似的生活,在冥冥中注定了她的终生流浪。

9岁那年,三毛随着全家定居在了台湾。

小学时,长相出众的三毛姐姐成了学校明星一般的存在,可瘦小孤傲的三毛却成了最不起眼的一个。强烈的对比下,三毛的心里越发不那么喜欢学校了。

加之,因三毛比普通孩子读的书更多,思考也更深,要融入同学自然就难上加难了。因爱上了各类文学读物,三毛在上学时便经常偷看《红楼梦》等小说。这样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喜欢似在情理之中。

不受欢迎的三毛还在学校受了两次侮辱,一次是在小学作文课上,一次则是在中学数学课上。

有一次作文课,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当其他同学都在写,我的理想是 “当老师”、“当医生”、“当音乐家”时,三毛却在作文本上写下了她的“拾荒梦”:

“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这本可以被看作一个孩子的童言,也可以被视为三毛的与众不同,可老师却在让三毛大声朗读这篇作文时向她扔了粉笔刷并大骂:

“ 乱写!乱写!什么拾破烂的!将来要拾破烂,现在书也不必念了,滚出去好了,对不对得起父母……。”

当着全班同学面站着的三毛窘迫极了,她怎么也想不到“拾荒”到底错在了哪儿。她喜欢那种在大千世界里寻宝的新奇感,难道有错吗?

三毛没有哭,但在全班的哄笑声中,她的心被狠狠地刺中了,滴着血。

后来,三毛在老师的要求下将“理想”改成了“医生”,那篇被改后的作文还得到了表扬,但三毛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这次以后,三毛便知道了:说真话有时是要被惩罚的。于是,她慢慢学会了隐藏自己,因为她害怕再被人用刀子刺中。

可几年后,一把更大、更尖的刀子再次刺中了三毛的心脏——

中学时,三毛出现了严重的偏科,她的数学甚至考过9分。因为数学经常不及格,几门功课红灯,三毛连升学都成了问题。

而与此同时,三毛的作文成绩却相当骄人。这自然与她对文字的超凡敏感和所看书目惊人程度有关。当其他同龄孩子尚局限于课本时,三毛已经开始抱着《儒林外史》、《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这些巨著啃了。

可作文仅对一堂课有利,初二那年,因为沉溺于《六祖坛经》、《人间词话》等课外读物,三毛在一次月考中,竟出现了四门功课不及格的“战绩”。

多数老师都不喜欢“差生”,几门功课不及格的三毛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眼看着升学在即,有所觉悟的三毛决心扔下小说恶补各学科。她竟用很短的时间,将很多数学公式、课题都硬背了下来。

付出总有回报,三毛辛苦背课题和公式的结果是:在小考中,她得了高分。这本是大好事,可她的数学老师却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三毛定是抄袭了。

当数学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指责三毛抄袭时,她眼里噙着眼泪辩驳:“你是老师也不可以冤枉人,我没有抄袭!”

听到三毛的反驳,数学老师立马火了,老师恶狠狠地说:“好,那你证明你没抄袭啊!”

为了证明三毛抄袭,数学老师出了几道题考三毛,可这些题却是三毛压根儿没学过的,结果可想而知:她吃了零蛋。

数学老师依此断定:自己的推断是英明的,三毛定是抄袭了。

三毛吃了零蛋的结果是: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在她眼睛四周用黑墨水笔画了两个圈,并责令她顶着这两个黑“零蛋”围着学校走一圈。

那日,天气很热,太阳下顶着黑墨圈的三毛出汗了,汗水和墨水混在一起进了眼睛,三毛甭提有多难受了。可比这眼睛刺痛难受一千倍的是:全校师生都在哄笑着围观她这个“舞弊生”。

生性倔强且高傲的三毛低着头抬着腿一步步走在学校操场上,她心里一遍遍喊着“我没有抄袭我没有抄袭,为什么不相信我”!委屈、失落、痛苦、悲愤齐齐向她袭来,三毛的大脑慢慢变得生痛,脚步也随之越来越沉重了。

遭受这么大的侮辱,三毛却一滴眼泪也没掉,不是不想哭,是她跟自己较着劲。对,不能让那个可恶的老师以为三毛输了,三毛没输,因为三毛没有抄袭。

当三毛像困兽一样抬着腿走回教室时,全班都在哄笑,因为此时三毛的脸已经整个变成了黑花脸。在好心同学的拉扯下,三毛去洗手间洗掉了墨迹。可三毛心里的墨迹,却永远洗刷不掉了。

这次受辱后,三毛便非常抗拒回学校读书了。因为不敢将实情告诉父母,三毛只得隐忍着将屈辱藏在心里,可这屈辱越藏,她的心便也越痛,心越痛,她的泪水反而越掉不下来。

没有告诉父母实情的三毛装着和平常一样去学校,可只要走到教室,她竟就会莫名发慌打颤,有时还会晕倒。如此,去学校就变成了三毛的蒙难。

不肯道出实情,又不肯去学校的三毛开始逃学了。

逃学的日子里,白日真长啊,因为是逃学三毛不敢去旁的地方,只得在六张犁公墓、阳明山公墓、北投陈济棠墓园以及一些无名的坟场游荡。

逃学的日子虽然自由,却也委实让三毛担惊受怕,她害怕自己的弥天大谎被揭穿,她更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

起先,三毛还偶尔去一次学校,后来,三毛就干脆连着无数天不去学校了,这般,她的成绩自然也一落千丈了。随着一封被寄到三毛家中的信被父母打开,三毛的逃学生涯也就此结束。

得知真相后的陈嗣庆看着女儿一筹莫展,他从她怯弱而倔强的眼神里看到了她对学校的恐惧。

从心理学上来说,三毛在学校遭受的侮辱已经超越了她的承受极限。这种情况下,校方和父母理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否则,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毛终以不容商量的口气对父母说道:

“我要休学,我再也不去学校了。”

陈嗣庆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他拍了拍妻子缪进兰的肩膀道:“先看看再说!”之后,陈嗣庆和缪进兰只得到学校为女儿办了休学。

三毛就这样被允许待在家里了,此时,家是她受辱后唯一可躲避的港湾,也是她唯一觉得安全的地方。

知道女儿喜欢看书的陈嗣庆开始大肆搜罗各种书籍,他想让女儿有事做也有个暂时的寄托,这样女儿至少不会完全崩溃。

凡是市面上能买到的三毛这个年龄段可以看的书,都被陈嗣庆买来放上了三毛的书柜。这其中,竟还有不少英文书。

陈嗣庆在工作的同时紧张地观察着女儿,而缪进兰更是忐忑极了。他们为了避免女儿再次受到刺激完全将女儿保护了起来,可后来,三毛终究还是因为姐姐在饭桌上谈起学校的事而再次受到刺激。

这次以后,三毛就不再愿意和家人一起吃饭了,缪进兰只好将女儿的饭菜单独端进房间。很久以后,缪进兰和陈嗣庆终于知道:三毛得的心理病叫后天自闭症。

转眼,几年就这么过去了。那次学堂受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弱化,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了三毛身上一个巨大的伤疤。

几年的时间里,三毛的自闭症越发严重了。她把自己的心上了锁,而钥匙则紧紧抓在她手心里几乎要嵌进肉里。

外界发生了什么,三毛全然不知,她是刻意回避外界的信息,因为她害怕伤害。她把自己深埋进书堆里,每日看了睡睡了看,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又极其机械、单调。

此时的三毛已经是个少女了,本应最爱美的年纪里,三毛成天穿着黑灰色,因为这种颜色让她觉得安全。

阳光照进屋子是白天,月亮升到窗外是晚上。窗外草木绿了是春天,叶子落了是秋天。这就是那些年三毛看到的“外边的世界”,仅有的。

有时候,三毛焦急地等待天黑,有时候她又急切地盼着天亮。后来,她的情绪随着青春期激素的紊乱开始越来越不稳定,她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多,可睡着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一丁点儿的动静她都能察觉到,有时候她甚至觉得那个看不见的角落里有什么在盯着她。

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里,三毛再次从噩梦中醒来,她坐起后紧紧攥着被子哆嗦。偏偏那日,不停地电闪雷鸣却不见雨下,三毛的房间闷热极了,她胸口发慌,她知道她需要走出去或者打开窗子透气。

三毛自尽的人自述(2次课堂受辱3次尝试自杀)(3)

但对于此时此刻的三毛而言,打开窗子和走出去一样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兴许喝点水会好些,对,喝点水。三毛爬起来走到桌子边,她绝望地发现杯子里没有水了。

“哼!”三毛从鼻子里发出了似叹似嘲讽的声音,一声巨大的惊雷后,她的杯子落地:碎了。三毛竟然没被惊到,她下意识地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在这些年里曾在她脑子里盘旋过无数次:死!

对啊,死了就可以和坟地的那些尸体一样安全了,那里没有杀人的眼睛,那里没有嘲讽也没有误解。三毛弯腰捡起了一个碎玻璃片,踉踉跄跄地借着闪电的一闪亮光回到了床上。

然后,三毛坐在床边将颤抖的右手对准了左手腕,狠狠的几下划拉之后,三毛便感觉到有热热的液体流出,差不多了吧,三毛心想着慢慢滑躺到了床上。

很奇怪,血流着,可三毛竟感觉不到疼,只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冷,可她已经没有力气去抓被子盖了,她也不需要被子了。口干,越来越干,头重,越来越重,眼睛已经闭上了,可脑子里却似乎看见整个房间在旋转……

当缪进兰推开女儿的门闻到血腥味并看到缩在床上的女儿时,她失声尖叫起来,随即,家人都急急地跑向了三毛的屋子。

三毛自尽的人自述(2次课堂受辱3次尝试自杀)(4)

三毛、荷西与父母

好在,因为伤口不大,三毛经过抢救被捡回了一条命。当三毛再次睁开眼睛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母亲那挂满泪痕的脸。看到女儿醒来,缪进兰嘤嘤抱着女儿哭了:

“平儿(三毛小名),你要是敢再自杀,就是伤害我最爱的人,我将永远不会原谅你!”

这话,之于三毛,有千斤重,它的重还因为它身上压着母亲的爱。

经历这次生死后,三毛对生死的理解又进了一层。遇见后来的贵人:三毛恩师顾福生后,三毛才慢慢在他的引领下走出自闭症。

一个死过的人,是不会害怕生也不会畏惧死的。于是,这次真正的自杀事件后,三毛对生死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他人眼里,生下来是为更好地活下去,而三毛眼里,生,是慢慢走向死的过程。

有了这种对生死的独特理解,三毛的人生便注定与其他人不同。

这种对生死的理解,便是三毛眼中的:向死而生。既然,人生来便是为走向死亡,那么,人活着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活得更有意义。

而真正的活得有意义,在三毛眼里,绝不是世俗追逐的财富、地位等等,而是用活着的每一秒,勇敢做自己,勇敢活出自我的精彩。

这便是此后三毛挣脱世俗定居撒哈拉沙漠,精神流浪54国,用文字涂抹无限河流的原因所在了吧!

至于后来三毛之以丝袜吊颈方式自杀,则姑且可以被看成:幼年就探索最舒服死法的她,终于找到了最好的法子,于是,索性归去了。

这是三毛部分读者结合她童年对她死亡的解读,也是三毛姐姐陈田心对妹妹死亡的解读。

实际上,对于向死而生的三毛而言,若此生已经完成了在尘世的目标,真的把生命活出了它应有的意义,归去便是顺理成章了,至于是主动离开还是自然老去还是被动而归,都只是形式的问题罢了。

同为作家且经历过生死的史铁生曾经有一句和三毛向死而生理念相同的名言,他说:

“向死而生,生而精彩,这才是我们要的人生意义!”

有的结局,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它本是早已注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