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20世纪内开内倒窗配件的发明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明装五金向隐藏式的发展。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令钢铁冶炼和加工技术逐渐成熟,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为大规模市场化使用钢窗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会。由于钢窗型材的强度优势,以及焊接技术的成熟,使各种明装五金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30年代就有美国公司利用铜型材加工工艺,开发了铝合金窗型材,但是五金依然是需要螺丝固定的明装配件。因此,铝合金窗经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普及,没有发挥出铝合金型材在设计,加工和成本方面的优势。
内开内倒五金的发明最早应用于木窗,而木窗并不存在螺丝固定不牢固的问题。但是用在铝合金窗上就不那么方便了。铝合金窗型材的槽口结构发明最终解决了内开内倒配件传动及锁闭系统的暗藏式安装问题。
1938年美国公司的平开窗配件 1963年德国铝合金内开内倒窗配件 现在的德国明装合页内开内倒配件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合页如何从明装转为暗藏了。因为很明显,由于明装合页的安装不得不割断角部安装部位的密封胶条,使现代内开窗的密封功能大打折扣。从窗型材系统结构的设计角度看,外层密封要设计排水系统,基本起不到密封作用。如果内层密封胶条被破坏,三层密封结构就只有中间密封胶条还有用。
内开内倒的暗藏式合页方案是我们的一个长期的研究主题。
暗藏式合页的设计难点
180度开启问题
从原理上看,所有合页的设计都要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旋转和承重。也就是说要在保证承重的基础上实现开启。合页要暗藏,就只能采用铰链结构。上世纪90年代就有德国公司推出了暗藏式合页,出于承重的考虑,只能开启不到90度。幸好内开内倒的通风功能是通过内倒来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只用来擦窗,所以90度开启的内开内倒还可以被市场接受。特别是当窗户安装位置有障碍时,90度开启反而是个优点。
但是,180度开启依然是一种需求。大面积景观窗或者阳台窗,如果能够实现180度开启,室内人员的感受会完全不同。180度完全开启会避免磕碰,这个优点对家中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是个必要的需求。
经过反复试验和探索,我们最终实现了标准承重(100公斤)的180度内开内倒铰链的结构设计。成品寿命检测达到了3万次。
框扇齐平型材的适用问题
框扇齐平是近些年市场上逐渐流行的型材系统,将内部压紧密封的结构与框型材做在一个平面上,视觉上的体验有很大提高。但是,这种结构设计导致窗扇开启的过程轨迹与原来的型材不同。明装合页根本不能使用,如果使用与明装合页开启轨迹相同的隐藏式合页,就会引起框扇干涉。
要解决框扇干涉的问题,必然要采用开启位置内移的结构设计。同样的问题是,如何在解决框扇干涉的条件下,保证承重要求。我们的技术团队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适合框扇齐平系统并兼容传统扇压框系统的特点,提高了这套配件的适用范围。
典型的框扇齐平系统
典型内开窗纱一体系统
大小框槽系统的安装问题
为了增加中间隔热区域,提高整窗隔热性能,有些系统公司将框槽从14/18mm变成了10/14mm。随着国内市场对高隔热性能窗的需求提高,这种型材结构会越来越普遍。
如果单独设计安装配件,又要增加产品规格。是否可能用同样的配件兼容两种型材系统呢?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我们这套180度隐藏式内开内倒配件在不增加任何辅助配件的条件下,可以兼容两种框槽规格的安排需求。
平开位置的摇摆问题
由于上铰链是通过穿条结构安装在窗扇型材槽口内的,存在一定的晃动量,因此在打开到平开的位置时会有一定的摇摆。这个现象肯定不影响使用,也没有安全隐患,就是给用户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讨论,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客户体验最重要。于是我们设计了防摆结构,利用防摆块与胶条的柔性接触,吸收窗纱的摆动动能。该防摆结构还可以调节,方便门窗厂将防摆块调节到最佳位置,既保证防摆效果,又不严重影响内层胶条的密封效果。
摇臂位置的密封问题
曾经有客户反应,内开内倒窗上部的合页侧有压紧不牢,影响密封性的问题。如果客户的胶条较厚或者较硬,压紧不牢的问题就更加显著。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原理上看,合页通过摇臂将框扇联合在一起,这种结构本身就存在扇关闭不紧的问题。因为如果锁闭结构完全通过摇臂实现,当受到强风作用时,铰链就会有变形的可能。通常是用摇臂端头增加一个锁点的方法,在扇上部与框锁闭。但是,仅仅一个锁点并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
经过思考,在铰链的扇件上增加一个锁点,在框件上增加了一个锁座,将铰链的锁闭力量从轴部延伸到了中部,提高了锁闭强度。我们为这个设计申请了专利。
结论
内开内倒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引入我国也已经超过20年。这种传统五金还有发展空间吗?第一,终端客户的使用体验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提出各种难以预料的需求。第二,由于人们对窗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窗型材系统的设计也会不断有新的变化。第三,门窗加工的需求会因为各种情况而不断变化。而传统五金的研发动力就是源自这些需求。这些需求决定了是否能够对传统五金实现突破。对这些需求的理解深度以及反应速度,最终决定着一个五金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