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袭骨夜生寒(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1)

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施立学为我们解读了小暑节气的民俗文化。

凉风袭骨夜生寒(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2)

暑,炎热,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指天气开始炎热,还没到最热。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困溽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热不可耐。但溽是湿气上升,溽露飞甘,舒云结庆,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后溽气凝为云山,又呼风唤雨,待雨弹光鞭过后,林梢簇簇红霞满,暑天的晚霞、星空、虫鸣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淮南子.时则训》云:季夏之月 “是月也,树木方盛,勿敢斩伐,不可以合诸侯,起土功,动众兴兵,必有天殃。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利以杀草粪田畴,以肥土疆。”小暑之节,树木茂发、昂昂向上,好似人生青少之年,壮硕可期,此时斩伐仍不是时候。季夏时节,天降大雨甚或暴雨,溽暑土润,所以要顺天时利用条件除杂草、肥田畴以增收成。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温风至,温风是热风,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施老师解释道:熹是炙、烤;大地上再难觅得一丝凉风,热浪排山倒海一般袭来,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温水之中,此时温风徐来亦如酒,也可兴在其中。如果你认为“倏忽温风至”中的“至”意味着“到”,那就有点天真了,它是“极”的意思。灼灼高阳下,连刮起的风都是热乎乎的,身处室外却如入蒸屉。

暑,即炎热,小暑也就是“还没长大”的暑,天气开始热起来,但还不是十分热,没有达到烈日炎炎、倏忽汗出的地步。“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宋代秦观的《纳凉》诗,描写了他想尽快躲进清凉之地,摆脱这躁闷的热风。于是他拿着拐杖,像是后面有个咬人的狗在追着他一样,往清凉地跑。终于寻得一处,那便是“画桥南畔”,在绿柳成荫下,倚着交椅,湖中的徐徐小风吹来,甚是爽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小暑后5日,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飞,农历七月后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鹰始鸷,小暑时节,由于地面温度太高,幼鹰由老鹰带领,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并开始学习飞行搏杀猎食的技术,此时,天涯又见鹰始鸷。机敏的老鹰已先感知到肃杀之气将至,跃向深空,远离地面蒸发的层层热浪,开始练习搏击长空。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鸷,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鹰,鸷鸟,鸷,犹搏也、击也。季夏之月,二阴既起,鹰感阴气而有杀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谓鸷也。”

农事农谚

“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

施老师谈到,小暑期间江淮一带梅雨季将过,进入伏旱期,“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可见少雨时的炎热难耐。小暑前后,东北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农事除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在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一些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流传于小暑时节,关于农事的风云雨虹雷电的农谚极为丰富:小暑小禾黄。小暑温暾大暑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小暑,有米懒煮。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小暑的一些谚语不仅表现了预测的智慧,也体现了生活的趣味:“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见霜”,六月六日下雨,预测该年秋冬季节降霜,天气会很冷。“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民间常以六月初一这天是否打雷,来预卜当年刮不刮台风。“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小暑吹起东风,大暑见到红霞满天,都是刮台风的征兆。“小暑小禾黄”,田中的一期稻禾到了小暑时节,已经黄熟了。“小暑吃芒果”,芒果这种夏季的水果,到了小暑时候正是盛产期,趁着这时节,快来大快朵颐,一享芒果的美味吧。“小暑吃瓜”、“小暑吃莲子”,小暑时节也是各种瓜类,如西瓜、丝瓜、苦瓜、黄瓜、冬瓜和莲子的盛产期。

风俗活动

祭祀五谷神 晒书画衣物

施老师谈到了与小暑有关的很多风俗活动:

据史书记载,小暑前后正好是六月初六日“天贶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因为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故称天贶节。

伏日祭祀。

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祭祀五谷神。

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属自然神。后来奉后稷为谷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祭祀五谷神,用意与祭天、祭地相同。体现了先民良好的感恩传统:丰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实现。

晒书画衣物。

小暑这天寺庙会晒经书、法器,老百姓则有晒书、晒衣服等等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相传这是龙王晒鳞之日。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书画,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当他的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绫罗绸缎,阮咸却故意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

小暑尝新。

小暑,人们会品尝最新收获的粮食,并举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仪式,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据说“吃新”通“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饮食养生

“少动多静 晚睡早起”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7月7日是小暑,正是天气闷热时,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三级教授、返聘专家裴智梅说,小暑养生应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则,中午尽量睡个“子午觉”。

裴智梅教授表示,小暑气温较高,人们出汗较多,养生的关键是正确降温解暑,“建议大家,天气炎热、阳光直射时,外出要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避免中暑。”背包里可以带一两瓶藿香正气液,以防出现暑热情况。另外,天气炎热时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渴了再喝,口渴后不宜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

小暑补充水分以凉白开最好,也可以加入少量的盐,为身体补充盐分。绿豆水也是不错的选择,绿豆有消暑解毒的作用,家居可提前将绿豆泡一会,水开后煮10分钟最佳。食欲不佳的市民,平时也可以搭配具有清热解毒的菊花茶、大麦茶、决明子茶等茶类来帮助消暑。

小暑炎热,年轻人喜欢贪凉,往往会饮用很多加冰、冷冻的饮料,不但会影响胃肠功能,还会加重体内的湿气,为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暑湿伤人,小暑养生大汗淋漓后冷水洗浴不可取。”裴智梅教授说,有些市民在运动过后,或者大汗淋淋后,往往喜欢洗个冷水澡,“要知道,此时人体的毛孔处于发散状态,冷水洗澡湿气会进入毛孔中,长期如此会损耗体内的阳气。”裴智梅教授说,有风湿骨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小暑气温高雨水多,裴智梅教授建议大家在雨天淌水后,回家及时清洁皮肤,泡脚祛除寒气。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尽管还没有入伏,但小暑过后天气会一天比一天热,此时养生宜静不宜动,尤其是老年人应该“少动多静,多休息”。小暑日常作息,提倡“晚睡早起”,中午尽量睡个“子午觉”,“小暑天黑的晚,早上天亮的又早,加上温度高,不少人的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第二天起来容易没精神,中午睡个午觉就很重要,午睡时间半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容易越睡越想睡!”裴智梅说道。小暑锻炼,力度应适宜,既不可不动赖怠,也不可过激、过量运动大汗淋淋,锻炼时间需避开烈日当头以及饱餐后,以免出汗过多损伤脾胃。

小暑天气湿热,饮食上宜多吃带苦味和酸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西红柿等,苦味的食物对心脏有好处,而且苦还能清热,酸味食物可以开胃健脾,有助于提高夏季因为气温高而产生的食欲不振。

小暑也可以多吃西瓜和冬瓜,西瓜能补充人体水分,冬瓜消热、利水、消肿,本身不含脂肪,热量不高,也非常适合健身减肥的人士。

暑湿的天气,也可以用莲子来煮粥,莲子能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也可养护肠胃。或者用莲藕、玉米来煮汤,莲子有凉血、滋阴、清热的食疗功效,是夏季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迅速反应,及时更新

获取你身边的资讯

来源丨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王璐 张莉莉 手绘作者 孟美青 设计 刘春娇

编辑丨露娜

审核丨韩大川 姜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