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就是解构与重构,是从0-1-∞,再反向推导的过程,正向是重构,反向是解构。

人生天地

如果把人的认知结构用数学图形来表述,可以比喻成圆锥,这是在空间上的描述。

认知的本源状态是0,是事物还没开始运动前的不动状态,也就是没有认知。

事物随着时间不断进化,人的意识动起来后,就产生了0-1,而随着意识运动越来越复杂,认知更加混乱,走向∞,也就是无限混乱。

什么是真认知?解构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任何事物,把它反向推论到它的“1”。

情感的“1”是占有,当一方不想玩占有游戏后,另一方还想继续玩,人就会痛苦,要想解脱痛苦,必须找到一个确定性答案,自然会得出答案,情感需要包容。

在易学文化里这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的意识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起心动念的过程。

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都是在圆锥的内部空间。社会是一个分层的复杂结构,正如圆锥,越往上越简单。

信息也是如此,大部分人所能见到的信息,都是在某个层次中的一小块。

人性本来就是眼见为实和不愿意相信别人,而人建立认知结构的关键也是跟着经验和当下感受走。

这决定了绝大多数人无法构建认知结构,都是很短浅的格局看事物,也就是在某一个圆里面不断转圈圈,而这个圈圈就是人生天地。

古人如何用一个字形容无能的人(人的痛苦来源于结构不足)(1)

痛苦来源于结构不足

人的转圈圈一定会造成一个事实,人的认知越往上,越简单,越往下,越复杂。

因为越往上越接近事物的本源认知,结构越小,所要依附的上层维度认知就越多,自然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的痛苦来源于在一个圈圈里挣扎,力量无法释放,无论是人的观念、规矩、思考,还是人的心理、意识、精神以及外在的行为都需要依附于外界的生存。

简单点说,人的痛苦=人的结构不足,而人的结构越小,依附的维度越多,越痛苦。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人由于结构的大小,认知一定有一个界限,企业为什么沟通成本最高?因为你要通过对方认知界限里所能感知的事物去阐述逻辑,才有可能被对方接受。

想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一个极大的学问,夫妻相处,大部分问题都是沟通问题的延伸。

人自言自语很简单,但与人沟通却很难。

结构如何成长?

阻碍人成长最大的原因是,人性很难摆脱“我认为和我想要”,这些都是我的观念,是人本性所导致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繁杂冗余的信息和现实中剥离出来,最后一定会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力。

人的认知结构与外界结构一定要达成一种平衡,而大部分人都是舍本逐末,也就是在低纬度圈里不断旋转。

什么叫低维圈里不断旋转?

把认知比如成一棵树,生长的根就是0是道,向下延展生长的干枝是法方法论,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个暂时存在的术,也就是方法。

低维圈里不断旋转,就是在某一片树叶上不断打转,人就会一叶障目,必然会产生经验主义与我认为。

对于一棵树来说,某片树叶的逻辑拆解再透,当拿到更大范围去看,只是对这棵树毫无影响的散点。

而学习任何一个术,假使没有法和道的指引,必然会失去灵活变通,不懂得举一反三,做人做事失败的可能更大。

认知外部结构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都是由脑海中的主观与客观构成的。

主观判断界限认为是唯心,客观判断界限认为是唯物。唯心论不代表一切都是抽象和虚拟的,唯物论也不代表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

唯心和唯物只是人观察外部世界的角度不同,观察角度决定使用角度,使用角度决定认知结构。

世界就在这里,不会因为我们个体是唯心还是唯物就会发生改变,个体的观察角度都是主观。

主观的推动只能在人类社会中构建规则,而人类所定义的规则也必然受到更高规则的制约,比如我们所制造出的飞机。

认知外部结构取决于你的角度,角度不一样决定了用法不一样。

这与人的结构与外界平衡相关,你的结构是什么样,自然会站在什么维度。

阶级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吗?不是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你有什么结构,就会站在什么阶级。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就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