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看了陈木胜导演的遗作《怒火·重案》。

这是一部港味浓郁,火药味十足的警匪片,整部影片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其中,多个片段直指人心,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影片中暴露的那些丑陋人性。

一、不懂圆滑,不会世故。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平步青云。

影片中阿邦是一名刚正不阿的警察。

因为顶头上司的儿子打人犯事,阿邦负责处理这个案子。这位上司特设“鸿门宴”,意会阿邦不予将案情资料上报,案子到此为止。只要能做到,阿邦心心念念的职位立马搞定。

可是阿邦原则性很强,不懂圆滑世故。当众不给领导面子。结果可想而知,不要说什么平步青云,即使出警任务都没有让阿邦这组人马参与。

有些兢兢业业做事的人,职位却一直原地踏步。有些工作能力平平,但会溜须拍马的人,有时候职位却爬梯式上升。

阿邦虽然工作能力很强,但是他不懂得圆滑为人,世故处事,导致处处碰壁,难以高升。

其实阿邦并没有错,错的是这种病态的体制。

所以,我们为人处事,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还是要适当的圆滑一些。于人于己,未免不是件好事。

怒火重案中细思极恐的小细节 怒火重案赤裸裸地揭露人性的丑陋(1)

二、打着正义的幌子,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去做伤天害理的事

影片中霍先生被绑架。阿邦、阿敖、标哥及其他4名警察受命去解救人质。除阿邦外,其他6名警察抓到一名叫“可乐”的绑匪,但是绑匪拒不交代人质地点。

上司司徒警长打电话告诉阿敖,无论如何都要救出人质,否则不只是司徒警长,阿敖他们全组人都要受连累。非常时期可以采取非常手段,出了事情司徒警长承诺会保他们。

结果阿敖他们几人暴力逼问“可乐”,虽然成功解救人质,但是他们作为警察却把可乐打死。等阿邦赶到现场时,刚好看到他们殴打“可乐”的场景。

法庭是公正的,不会放过任何一种恶。

阿敖及其他5人身为警察,知法犯法。毫无悬念的,司徒警长并未保他们,而阿邦作为目击证人,虽然很想帮助阿敖,但是警察的誓言不容他撒谎。司徒警长和阿邦的态度直接将阿敖他们送入大牢。

救人是警察的天职,解救人质,是正义的。难道绑匪就不是人了?暴力逼问甚至打死绑匪,无疑就成了恶。

司徒警长怕问责,为了自己的利益,意会阿敖采用偏激手段;甚至在法庭上怕受牵连,只字不提给阿敖打电话的事,更不敢保他们;阿敖怕连累队员,为了队员利益,同大家一起打死绑匪。

警察,本该是正义的象征,影片中他们在利益面前却忘记信仰,变得自私自利。任何时候,任何人原则不能丢,信仰不能弃,否则容易步入歧途。

怒火重案中细思极恐的小细节 怒火重案赤裸裸地揭露人性的丑陋(2)

三、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黑和白,还有灰色地带

出狱后的阿敖,不再相信什么正义。他带着其他几名一起出狱的弟兄,开始疯狂报复。报复警察、报复司徒警长、报复阿邦……

阿敖在司徒警长身上装了炸弹,并要挟司徒警长绑架阿邦的老婆。阿邦的老婆当时在剧院教四十几名孩子跳舞,结果连同四十几名孩子都成了司徒警长的人质。

司徒警长亲口承认自己的错误,几年前是他逼迫阿敖他们采用非常手段对待“可乐”。

现在阿敖给阿邦出了难题,只要他把司徒警长杀掉,炸弹自行停止,他的老婆和四十几名孩子都能获救。在正义和亲人的天平上,阿邦纠结不已,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亲人,此时的阿邦也终于明白当初阿敖为什么会做出杀人的选择。

很显然,阿邦走了阿敖的老路。在接受审讯时,他说:“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黑和白,还有灰色地带”。

我们每个人,或许家人就是自己的软肋。如果家人被绑架,我想不只是刚正不阿的阿邦,即使是审讯阿邦的各位上司或许都会选择向绑匪开枪。这个灰色地带只是被道德认同,但是不能被法律接受。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但是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对电影中阿敖这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却怎么也恨不起来,反而是同情他的遭遇。

不管怎么说,阿敖他们亦是可怜之人。

因为,他们始于正义,却终于人性。

怒火重案中细思极恐的小细节 怒火重案赤裸裸地揭露人性的丑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