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看的一部电影《满江红》很火爆,我也就跟风一下,收集资料汇总下 跟大家一起了解下电影故事背景的主人公 - 岳飞

热搜榜满江红岳飞 满江红电影背景故事里的岳飞知多少(1)

满江红-岳飞

少年毛泽东在韶山冲读私塾时,就读了许多明清小说,其中一本就是清人钱彩据明人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写的《精忠说岳全传》。这部小说中所突出表现的岳飞的英雄形象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抗御外患的爱国精神,给了少年毛泽东以很深的印象和很大的影响,以致他成为开国领袖之后,仍很十分敬重岳飞,多次品评赞誉岳飞。

毛泽东激赏岳飞的“精忠报国”

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早在1933年,毛泽东在红都瑞金观看京剧《岳母刺字》后谆谆教导:“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军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热搜榜满江红岳飞 满江红电影背景故事里的岳飞知多少(2)

岳飞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北宋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于是愤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岳飞坚决地说:“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姚太夫人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背脊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的一生。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1960年3月19日,毛泽东在上海请工人代表和市委领导人在锦江小礼堂看戏。当晚,上海青年京剧团演出的折子戏中就有《岳母刺字》。当舞台上岳母在儿子背脊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后,毛泽东情不自禁地从大沙发上站起来热烈鼓掌。重新入座后,毛泽东又侧身问上海联华钢厂厂长孔令熙:“这个戏你看过吗?”并且深情地说:“中国像这样的母亲有千千万万呢!”

毛泽东评价岳飞的军事才干

热搜榜满江红岳飞 满江红电影背景故事里的岳飞知多少(3)

岳飞剧照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用李逵、岳飞故事勉励学员,指出:“李逵什么也没有学,仗打得很好;岳飞也不是什么地方毕业。”所以后来在1958年的几次会议中毛泽东提及破除迷信时,都提到岳飞的例子,说“岳飞建立岳家军只二十几岁”。

岳飞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投军,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他27岁时独立成军,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以北抗金。因此组成岳家军的基础是河北人,“后护军者,本岳飞所将河北部曲”。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独立成军之初,只有正兵不到一万人。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收编,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时,岳家军兵力已增至三万五千多人。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杨幺之乱之后,在收编湖湘农民起义军的同时,又合并了一些地方军队,使岳家军的兵力大增。

南宋初年社会动荡,政局扰攘,溃兵盗匪遍野。朝廷无力控制各支军事武装,兵将骄悍难制,“诸军动则溃,溃则盗,盗则招,招则官,反复循环,无有穷已”。各武装集团溃散、火并之事常有发生,分合无定势。岳飞素以治军纪律严明著称,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的军队一直比较稳定,许多溃散的武装集团纷纷投靠岳家军,成为岳家军中的招降将领,使其队伍不断壮大,实际受岳飞节制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十几万之多。而以后岳家军的兵员也大体维持在十万人左右这个数量,直到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害。

岳家军兵精将强,成为朝廷的一支王牌劲旅,只要边防军情紧急或内地寇盗充斥,必调岳家军应付战事,并拨隶一部分当地军队归岳飞指挥。宋高宗甚至有时心血来潮,诏岳飞:“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岳飞自宣和四年(1122年)应募入伍始,“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岳飞所参与的规模较大战斗约60余次,小战更多达数百战。岳飞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长为宋朝首屈一指的军事家。作为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杰出军事家,岳飞富于谋略且用兵灵活,他要求将士除了要有勇敢战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发挥谋略的作用。

早年,岳飞为张所部将时就说过:“勇冠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强调作战要谋略在先。以后,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时,岳飞对谋略的认识更加深刻。岳飞曾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无勇,而患无谋。”

最能体现岳飞用兵谋略的,当数郾城大捷。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兀术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南宋朝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

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

完颜兀术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

七月初八,完颜兀术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布置在左右两翼的骑兵,全由能骑善射的女真人组成),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军和游奕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单骑突入敌阵,打算活捉完颜兀术,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

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之五里店再败金兵,杀死金将阿李朵孛堇。完颜兀术集兵十二万屯于临颍(今属河南)。十三日,杨再兴以三百骑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杀死金兵两千多人以及万户撒八孛堇等一百多名将领。宋军也全部壮烈牺牲,杨再兴所中箭镞有两升之多。十四日,张宪率岳家军再战,逐金兵出临颍县界。同日,岳家军又大破进犯颍昌的金军主力。

在岳家军打破金兵“拐子马”之后,完颜兀术只得拿出看家本领“铁浮图”。“铁浮图”都是完颜兀术的重铠骑兵,这种重铠骑兵所骑的战马都是用一层厚厚的铠甲所护住的,每个士兵也都是身穿重铠,而且三个连成一队。针对宋军步兵居多的情况,以一队“铁浮图”包抄宋军步兵,每个骑兵身上的重铠都不怕箭射及刀砍。

完颜兀术的这一手段岳飞早已料到,见金兵“铁浮图”出战而来,岳飞立即下令背嵬军返回宋方阵前,早已观敌料阵的岳家军精锐步兵,身佩重斧,冲了上去。虽然金兵“铁浮图”凶悍无比,但也有其弱点所在,在战马腿的关节之处并没有铁甲保护。于是,岳家军便专断马足,一匹马断足便无法前行,而后导致的是一队马无法进行有力还击。趁此时机,岳家军将士们斩杀金兵。最终完颜兀术自以为荣的“铁浮图”也损失惨重,十有八九都死于岳家军砍刀之下。

“拐子马”“铁浮图”相继失效之后,岳家军斗志大增,个个奋不顾身地斩杀金兵,顿时,完颜兀术整合的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失去强有力的后盾“铁浮图”后,白刃战中岳家军儿郎奋勇争先,在近战之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完颜兀术见大势已去,于是只好退兵。此战最终以宋军完胜而结束。

郾城大捷乃是岳家军第四次挥师北伐的重要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疆土、恢复中原则大有希望。但是,投降派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岳飞很注重灵活用兵,不赞同将帅按照事先准备的阵图作战,认为阵图乃定局,而战场千变万化,“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岳飞还认为:“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使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种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势灵活运用战法的思想,对岳家军多次战胜金军起了很大作用。在岳飞的指挥下,岳家军“皆可以一当百”,所向无敌,就连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一辉煌的军事论著中写道:“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作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选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毛泽东这里引用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便是岳飞这个“古人”的话。

毛泽东评点岳飞的名言

热搜榜满江红岳飞 满江红电影背景故事里的岳飞知多少(4)

岳飞

岳飞有一句足以流传千古的警世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毛泽东对这句话也做过精彩的点评。

1963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陪同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向他汇报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总结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经验,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地说:“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有片面性,因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钱,但是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却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则是文官既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钱。这样岂不更好,天下岂不更太平!岳飞还有两句话:‘饿死不抢掠,冻死不拆屋。’就是饿死也不能抢劫,冻死也不能拆房子烤火。看起来,岳飞治军是有他的一套的。所以那时金兀术不怕别的,只怕岳家军。他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说到这里,毛泽东加重语气说:“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加困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事实上,千古名将岳飞既做到了“不惜命”,也做到了“不爱钱”。

岳飞一生指挥过200多次战役和战斗,其中身先士卒亲上战场68次,真正做到了“武臣不惜命”。

岳飞担任节度使后,官俸相当丰厚。宋高宗赵构还经常额外重赏岳飞,赐给他一些金银珠宝。但岳飞并不把官俸和金银珠宝放在眼里。皇帝赏赐的金银珠宝,他都转手奖赏给立了战功的将士们,自己的官俸除养家外,大多用来购买了粮食。一旦军队粮草供应不上时,他就把存储在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救急。在他遭秦桧等陷害被关入监狱时,家产也尽行抄没,可抄来抄去,钱只有100多贯,粮食却有5000斛。后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岳飞买粮,实属“化私为公”。

在日常生活衣、食、住方面,岳飞始终崇尚节俭、力拒奢侈。他在军中着军服、铠甲,回到家里,只穿麻布衣衫,从不穿绫罗绸缎等丝织品制成的衣服。一次,他看到妻子李氏穿了丝织衣物,便说:“汝既与吾同忧乐,则不宜衣此。”李氏很贤惠,她理解岳飞,当即换了布衣。岳飞的饭食很简单,通常是一盘肉菜和几种面食。有一回,岳飞吃饭时见多了一盘鸡肉,便责问厨师为什么多加了这盘菜。厨师回话说:鸡是鄂州的地方官送来的。岳飞不悦地说:叫他们以后不要再送。还有一回,岳飞到新拨归自己指挥的一军将营中吃饭,这位军将热情地招待他吃“酸馅”。岳飞从未吃过这种美味,只吃了一个,就命人将其余的收起来,留待晚上再吃。

岳大帅身居高位,却如此节俭,使新部下们深受感动。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岳飞的住处都十分简易平常,毫不讲究。宋高宗看到他没有像样的宅第,提出在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给他建造一座豪华大宅。岳飞连忙上疏谢绝:“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岳飞有五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他对儿子们一向疼爱但绝不娇宠。他要求儿子们不要喝酒,多读书,闲暇时应练习使用农具,学耕田,学种菜。岳飞告诫儿子们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长子岳云,自幼跟随岳飞,12岁就参加对金作战。岳飞对岳云的要求最为严格,岳云立下战功,岳飞很少上报;岳云犯了过失,岳飞却毫不留情地下令用军棍责打。甚至朝廷给岳云升官,也屡屡被岳飞推辞掉。绍兴十年(1140年)的颍昌战役中,岳云杀入敌阵十几次,全身负伤上百处,仍死战不退,终于获得大胜,仅金军各级军官就俘获了78名,连金军统帅完颜兀术的女婿也被斩于阵前。但是,到了论功行赏时,岳飞偏偏不肯上报岳云的战功。有人实在看不过去,便向朝廷反映“大帅之子”未得奖赏,朝廷派人调查后,才将岳云提拔为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众将及部下多有不理解岳飞的严格律己,岳飞听到议论后,解释说:“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毛泽东欣赏岳飞视死如归的骨气

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45里),完颜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最后一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完颜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南宋朝廷连下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乡亲,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完颜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老百姓南迁到襄汉一带。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术又整军回到开封,不费吹灰之力,又占领了中原地区。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下的罗网。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监察御史万候卨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完颜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

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投降派一伙从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宋高宗赵构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岳飞时年39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毛泽东对投降派害死岳飞,极为愤慨;对岳飞的冤死,深表同情;对岳飞宁死不屈的骨气,倍加赞赏。

在全民抗战而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之时,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讲话中分析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他说:“中国历朝以来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正当的;另一条是不正当的。如果朝廷里是贤明皇帝,所谓‘明君’,那就会是忠臣当朝,这就是正当的,用人在贤;昏君,必有奸臣当朝,是不正当的,用人在亲,狐群狗党,弄得一塌糊涂。宋朝徽、钦二帝,秦桧当朝,害死岳飞,弄得山河破裂。”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之事,复陕北公学何干之教授的信中说道: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就此,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一次演讲里,特别提倡要学习若干历史人物干到底的英雄气节。他说:“多少共产党人被捕杀头,还是威武不能屈。但尚有一部分叛徒起先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做工作,但一旦威武来了,就屈服,带路杀人,什么都做。一种人被捉了,要杀就杀,这种英雄的人,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文天祥、项羽、岳飞,决不投降,他们就有这种骨气。那些叛徒就没有这种骨气,所以平素讲得天花乱坠,是没有用的。”

1950年1月,毛泽东在苏联与斯大林会晤。毛泽东向斯大林介绍长征中同国民党军队艰苦战斗的情形,其中说道:有一次,红军被敌军包围,多次冲锋未能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形势极端危险,于是指挥员号召战士,要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苏联翻译费德林把握不住“归”字的含义,不得不请毛泽东解释,于是没有将毛泽东的话及时向斯大林做翻译。斯大林问费德林怎么回事。费德林回答后,斯大林问:“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解释的?”这时,毛泽东说,“视死如归”这话出自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之口。岳飞是12世纪征伐女真族的名将,中国南部的杭州市至今保留着宋代杀害岳飞的奸臣秦桧下跪请罪的雕像。他说:“中国的‘归’,在这里不作通常的‘回来’、‘再来’解。在中国历史上,‘归’的原始含义是‘回到原本状态’,因此,这个成语应该理解为‘藐视一切困难和痛苦,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

斯大林听了费德林翻译的毛泽东的解释,沉吟了一下,然后轻轻地说:“看来,这是一位天才的统帅”,“他无所畏惧”,“并富有智慧”。

1958年,毛泽东几次讲到岳飞。一次是3月22日成都会议的一次讲话中,他说,岳飞建立岳家军只有二十几岁,死时才38岁。一次是5月8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说,宋朝名将岳飞死时才38岁。这两次谈到岳飞,都作为历史上很多年轻人都大有作为的例子来列举的。他在读《新唐书·徐有功传》写的批语中,称赞岳飞等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评古论今,当说及岳飞被杀害时,他说:“舍不得砍掉头,就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岳飞不是砍了头,比干不是挖了心嘛!”又说:“我跟陈伯达讲过,你不尖锐,无非怕丢掉选票,连封建时代的人物都不如。无非是开除党籍、撤职、记过、老婆离婚。砍头也只有一分钟的痛苦。《风波亭》的戏还要唱,岳飞砍了头,有什么不好?”

有一天,毛泽东同中央几位领导人闲谈。贺龙发表感想说:“都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我就见不得英雄落难,尤其见不得岳飞遭难,一见就担忧,就掉泪。”毛泽东这时也颇多感触:“我也是看《三国》掉眼泪的人。听见《风波亭》心里就难受。可是后来我还发现,人这一生经多大难,办多大事。英雄一死就出了名。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他要是没流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毛泽东颇有见地指出了岳飞掉头流血的深刻价值和历史意义。

毛泽东致祭岳飞庙和岳王坟

毛泽东非常敬重岳飞的爱国精神和高风亮节,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祭拜岳飞庙和岳飞墓等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缅怀之情。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在视察河南黄河流域后返京途中,突然提出要在岳飞的故乡汤阴站下车,去看岳飞庙。

到了岳飞故里,毛泽东对那块巍然矗立的《岳忠武王故里》碑甚有兴趣。他仔细欣赏碑刻的书法艺术,又小声地念诵碑文:“宋岳飞,字鹏举,汤阴人……少负气节,沉重寡言,家贫力学,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靖康初破敌有功。……飞绝酒,帝为飞营荑,飞力辞。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入者。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慰其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终以不附和议,为桧所害……”

碑身较高,字很多,有些字还不大容易辨认,但毛泽东耐心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碑文。从他那低沉缓慢的诵读声中,随行人员感受到了毛泽东对岳飞的敬重与赞赏。

时任汤阴县长王庭文向毛泽东汇报说:“据我们调查,岳家后代没有一个当过汉奸的。”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很好,很好!岳飞是个大好人,岳家又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

1954年春,毛泽东下榻在杭州西湖畔的刘庄。一天傍晚,毛泽东在刘庄园内散步,轻风拂拂,花香阵阵,毛泽东用似乎不大高兴的语气问正陪他散步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你知道西湖边上有多少座坟墓吗?”

王芳说:“具体数字,我说不清楚,反正到处是坟墓。”

毛泽东说:“是啊,我们是与鬼为邻,成天与死人打交道。那些达官贵人们活着时住深宅大院,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生活,死了,还要在西湖边上占一块宝地,这怎么能行?”

王芳请示:“主席,您说怎么办好?”

毛泽东沉思片刻说:“除了岳王墓等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坟墓外,其他的应该统统迁到别处去。西湖风景区应该成为劳动人民休息和游览的地方,不能让人们看到这里到处是坟堆、墓碑。这些真是大煞风景。”

毛泽东稍停了一下,接着讲:“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公元12世纪,女真族在北方建立了金国。金人不安心偏居于北方,随着国力增强,他们吞并宋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并不断肆无忌惮地侵袭和骚扰中原地区。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甚至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岳飞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主动请缨提旅,率领英勇善战的‘岳家军’,驰骋抗金前线,杀得金人丢盔弃甲,闻风丧胆,真是英勇无比啊!”

毛泽东轻轻舒了一口气,又接着讲:“1140年,当岳飞乘胜追击,即将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时,被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一纸命令召回临安,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杭州哟!岳飞回来后,被宋高宗和奸佞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致死。岳飞精忠报国,心昭天日的爱国壮志,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颂。他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大英雄。……当然,他受朝廷差遣,在湖南镇压农民起义的行为我们应该批判;他那愚昧的忠君思想,我们应该摒弃。但就其短暂的一生而言,他为国家和民族立的功劳还是远远大于过错的。他是个值得我们称颂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这篇“岳飞论”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王芳除了深受启迪之外,还被毛泽东那超人的记忆、广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深深折服。

沉默了片刻,王芳说:“主席,人们用生铁铸成的秦桧夫妇的跪像至今仍然跪在岳飞坟前。当年出卖民族利益、认敌为父、残害忠良的奸臣及其走狗,将永远被世人所不齿,所唾骂。”

毛泽东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诗写得真是入木三分。”

几天后,一个丽日朗照的上午,毛泽东在办公室按铃叫来了王芳,问道:“快到清明节了,是吗?”王芳回答:“主席,后天就是清明节了。”毛泽东问:“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吗?”王芳说:“这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岳飞的《满江红》你会背吗?”毛泽东上次在汤阴县也这样问过那位县长。“背不好。”王芳山东口音重,怕毛主席听不清楚。毛泽东微笑着鼓励王芳:“你背背,试试看。”王芳背诵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人长啸,壮怀激烈……”此时,毛泽东情不自禁地也随着王芳吟诵起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背完了《满江红》,沉默了一会儿,毛泽东说:“王芳,我有一事想托你办一下。”“主席,有什么事,您说吧。”毛泽东嘱咐道:“快到清明节了,按我们民族的习惯,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请你替我给岳王坟献个花圈。”

清明节那天,西湖畔岳王坟前的花圈丛中,有一个制作精美但没有标明敬挽人姓名的花圈。这个花圈正是毛泽东送的。

毛泽东品读岳飞词

民族英雄岳飞不仅武功高强,军事谋略过人,而且工于诗词,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还长于书法艺术,堪称文武双全的奇才。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传世,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岳飞善诗词书法,留下了《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作,和《前出师表》《还我河山》等书法名帖。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的诗词作品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透纸背,震撼千古,其思想魅力令人折服。岳飞填词不是闲暇休憩的余事,作为军人和统帅,他的词是激励将士,鼓舞部属的号角;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他的词是据理力争,驳斥苟安的宣言;作为朝廷重臣,他的词是关心民生,共纾国难的号召。

岳飞作为职业军人和业余词人,其文学创作过程往往是在一次征战的间歇,在这样的过程中,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金戈铁马的疆场感受跃然纸上,宣泄出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情,领悟出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哲理,抒发出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夙愿,字字珠玑,浑然天成。

对于岳飞同时代的爱国词人来说,很多是文学主流人物,其作品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但他们要么是抒发个人的闲愁,不如岳飞抒发民族之愁来得宏观豁达,要么就是在宋金议和对峙期间偏于安逸,没有岳飞抗金到底、“直捣黄龙”的决心。其爱国觉悟和境界都不及岳飞。因此,岳飞词能成为两宋之间爱国主义经典文学的代表,流芳百世。

岳飞一生戎马,词作寥寥,流传下来的只有《满江红·怒发冲冠》《小重山》和《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三首,这些词都富含“精忠报国”的崇高理想,具有独特鲜明的美学特征,为宋词爱国派的崛起和繁盛起到了重要的开启作用。虽然岳飞的词量甚少,但他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诠释,完全可以同他卓越的军事功绩一样,彪炳千古。

毛泽东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岳飞的词作激起了他的强烈共鸣,他对岳飞词推崇备至,反复咏诵。

1932年10月,江西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极不公正的批评,并被他们夺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此后,毛泽东以“养病”为由来到了福建长汀,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人民军队。

长汀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请毛泽东住进古老井休养所。休养所设在一座傍山的小楼上。这里气候宜人,环境幽雅,是一个很好的养病休闲之处。

一天傍晚,夕阳将山山岭岭映照得翠碧透金,毛泽东独自在医院后的卧龙北山小道上漫步,山间的清风飘送着他琅琅的咏诵声: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毛泽东咏诵的正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今存有岳飞亲笔墨宝,元末收藏者的跋语说这首词可能创作于绍兴七年(1137年),金人将起初在北方所立的傀儡政权伪齐刘豫废黜,岳飞向朝廷请求增兵,伺机恢复中原,建议却未被采纳。在此之前他已出兵连捷,克复了襄阳六郡,由此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成为“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当时才32岁的岳飞并未以建功封侯为人生最高追求,而是一心一意想要挥师北上,收复失地,解救呻吟于金人铁骑之下的中原百姓,“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是自问自答,但这哀鸿遍野的战后惨景却并非想象,而是残酷的现实。忧国之情,报国之志,充溢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因而激起了毛泽东此时此境的心情上的共鸣。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激昂慷慨,义薄云天,毛泽东十分喜爱,多次吟诵,不止一次地书写。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很爱读这首词。

1975年7月23日,医生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做左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当秘书张玉凤和主刀大夫唐由之一左一右地搀扶着毛泽东走向手术台时,毛泽东突然问:“你们准备了音乐没有?”唐由之不由得一愣:做手术还听音乐?张玉凤按毛泽东事先的吩咐准备了谱曲演唱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原来,到1974年,严重的老年性白内障使毛泽东的双眼几近失明,他要阅读什么,全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朗诵给他听。他觉得工作人员读古诗词少了某种韵味,便提出要录制古诗词的配乐演唱。他深知古诗词原本就是和乐可唱的,那些词牌就是一支支乐曲名称。中央有关部门立即调集音乐界、戏曲界名流,选了一些毛泽东平日最爱读的古诗词谱曲、配器、演唱,录制成唱片,然后放给毛泽东听。其中,就有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支曲子由上海著名昆曲演员岳美缇演唱,由有“东方魔笛”之称的张晓辉吹笛伴奏,高亢,昂扬,有力,充分抒发了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情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毛泽东听着这豪迈铿锵的歌唱,缓缓移动步子,走到了手术台边。他安详镇定,自信从容,似乎从一曲《满江红》中摄取到了战胜病痛的强大力量。

毛泽东喜欢读岳飞庙里的楹联,他尤为青睐的是岳王坟墓门的一副石刻槛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相传此联是清初松江的一个徐姓女子写的。少年毛泽东曾在离开韶山时改写日本西乡隆盛(其实是月性和尚)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对此联有所借鉴。

因为追思岳飞,抨击赵构、秦桧等投降派,毛泽东还曾圈点并手书明初诗人高启的《吊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