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字可以说是现在最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了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占据了多数人的生活,刷朋友圈更是刷出了瘾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下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那么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现代人喜欢玩“晒”,其实,很多古人也不例外,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代晒被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晒被子(晒在古代也流行)

古代晒被子

“晒”字可以说是现在最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了。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占据了多数人的生活,刷朋友圈更是刷出了瘾。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下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那么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现代人喜欢玩“晒”,其实,很多古人也不例外。

“晒”有多种含义,古人最初的“晒”可以说是“晒”的本义,即“晒,形声。左形,右声。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古人晒的最多的是书。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的七夕节,这一天古人会晒书晒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古人在七月七日拿出衣物书籍来曝晒,主要是为了杀虫消毒。但谁能说在晒的过程中没有借此炫耀呢?到了唐代,晒书风俗更盛。朝廷干脆把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规定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文人晒书,正好借此机会梳理一下藏书,温故知新,更多的是让书受阳光的照射,免遭蠹虫之灾。但晒书时往往还不忘弄药,杜牧就有“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之句;陆游在《林亭书事》诗中云:“约束蛮童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大概文人都认为读书和捣药是两件雅事吧。晒书时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而忧愤的人当有之,清代孙枝蔚在《七夕忆内》中写道:“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作者思念亡妻生前所吃的苦,想自己满腹学问,却没能给妻子幸福的生活,那种自责和痛怜之心感人肺腑。

古书记载的古人晒裘、晒衣取的也是“晒”的本义。《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韦氏月录》曰:“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革裘即皮衣,这不是平民百姓晒的,是那些豪门贵族的专属。《晋书·阮咸传》记载了一件事,一年的七夕,阮氏家族的富豪们都拿出华贵衣服来晒,顿时满庭院流光溢彩、炫目无比。见此情景,清贫的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篙挑起一件粗布短裤,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咸的举动颇有点儿今天人们以“炫穷”来对抗“炫富”的意味。汉武帝时,建章宫内太液池旁有专门的晒衣阁,每年七夕的时候,常见宫女在那里晒衣服。唐朝的皇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宋代蔡确在《失调名·七夕》中云:“骊山宫中看乞巧,太液池边收曝衣。”可见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帝都热衷于此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晒”的含义也在丰富与演变。这个“晒”字也由原含义延伸,泛指将自己的罕有物或特殊技能等展现给别人的行为(类似炫耀;也可作一般展示用),与人分享,任人评说。当然,古人自然不能利用网络“晒”,但也是“晒”之有道。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用诗文来“晒”。

现代人喜欢“晒”美食,其实古代人早就有这个爱好了。唐代杜甫一次在吃了美味的鲂鱼后,晒出了《观打鱼歌》:“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宋代苏轼更是一个吃货,据传,有一次吃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经他这么一晒,老妇人的环饼香飘万里,大赚了一笔。晒,看似无聊,其实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大多数人都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所以,大家热衷于“晒”也就古今相通了。

来源:语文报高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