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孙氏上古世系(钩沉乐安孙氏束姓的祖庭束馆镇)(1)

桂士辉/文

大名城东南27公里处,冀鲁豫三省临界区,有一个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古镇,它就是束馆镇,是束馆镇党委、政府驻地。

追本溯源,束馆镇在春秋为安乐镇,后更名安贤镇,清前期又更名束馆镇。束馆镇是大名县境内存世最久远的古镇,距今已经2500多年了;是大名县,也是河北省第一个用学校机构命名的古镇。

束馆镇,原名安贤镇。因西晋文学家、史学家束皙辞官归里后,在安贤镇设学馆教书,后人尊崇,俗称安贤镇为束馆镇,“束馆”即束皙学馆之意。束馆镇与本名安贤镇并称于世,清朝初期,废安贤镇称谓,束馆镇成为官方称谓,也称束馆集。安贤镇之前,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乐安,何时命名,不得其详。

秦汉郡县制以来,束馆镇始终是元城县下辖的大镇,《宋史》《金史》等正史有明确记载。明清时期为元城县束馆里,1914年元城县废,始改属大名县,为大名县东区管辖。1928年至1940年,束馆镇为大名县第十区区公所。1940年6月,出于抗战需要,重新设置元城县,束馆镇为元城县第六区政府驻地,直至1949年8月,元城县废入大名县。1953年4月,首次划乡,为束馆乡政府驻地。

1958年8月,为束馆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4月,束馆乡改为束馆镇。

束馆镇虽僻处三省交界,但其经济繁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元城县曾在这里设置税课司,征收赋税,即是一个例证。束馆镇有集,每月逢二、四、七、九为集日,周边群众前来贸易;束馆镇有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初七日至初十日,连续四天庙会,冀鲁豫三省百十里地的群众都前来祭拜,热闹非凡,繁华一时。

束馆镇原有寨墙,因此在《大名府志》中又称之为“束馆堡”,寨墙之外为护城河,引马颊河水防护。辟有四座寨门,寨门之外有四座桥,方便往来。在乱世,墙高沟深,护卫一镇百姓免遭劫难。束馆镇方方正正,老街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类似今大名城,十字大街通往四门,将全镇分成四区,传说束馆老街内有72座庙、72口井,城墙外有九桥十八洞。建国后,依据方位将束馆镇分为四个行政村,即东束馆、南束馆、西束馆、北束馆。

束馆镇文化历史沉淀深厚,虽然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大量的文物古迹被破坏,但是遗存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众多。

束馆镇东街东门外有一座烟市寺,为唐代寺院,明代曾重修。殿阁高耸,铜像庄严肃穆。抗战期间遭到破坏,殿阁坍塌,铜佛像不知所踪。建国后仅存遗址和部分建筑构件。

束馆镇西街西关桥有束皙墓、束皙祠堂。束皙卒后,门生故人立碑墓侧,墓南建有束公祠,俗称束公庙。祠内塑束公像,四壁绘有“学而不厌”、“进京赶考”、“诲人不倦”、“祈天祷雨”等束皙的生平事迹。每月初一、十五乡民前来祭祀,口称束老夫子。因束皙祷雨则应,元城县将束皙祠作为“祷雨之所”,遇有天旱无雨,元城县知县和乡民一起在这里祈雨。束公祠历代多次重修,史可考的重修共四次:元至正末年,廉访使张孔孙重修;明成化八年,元城县知县段正重修;明嘉庆年间,元城县知县王应鹃重修;同治五年,又予以重修。1942年日军侵占束馆镇,为修建碉堡炮楼拆毁束公祠。今束公祠仅存清同治五年的“重修束公祠堂碑”,青石质,高1.4米,宽0.6米,厚0.28米,碑首身一体,碑首阳刻“重修束公祠堂碑”,碑阳碑文主要记述束皙生平,开馆办学。重修束公祠堂碑为县级文保单位,现迁立于大名石刻博物馆。历代名人对束皙祠堂多有题咏,收录在《大名府志》、《元城县志》、《大名县志》。束馆镇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束馆与束皙》已被列为大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乐安孙氏上古世系(钩沉乐安孙氏束姓的祖庭束馆镇)(2)

束馆镇内有孙膑庄园、孙膑饮牛坑等遗址,束馆镇流传的《孙膑的传说》,被列为大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束馆镇有着浓厚的孙子信仰崇拜,村民把孙膑等人奉若神明,从来不在孙家宅院遗址上面建筑房屋,认为那样将冒犯神灵,会倒大霉。孙氏祠堂,供奉孙操、孙膑、孙燕等孙氏历代先祖塑像。孙氏宗祠历史上曾多次维修。每年农历十月七日至十日为束馆镇隆重纪念孙氏先人的庙会,束馆镇群众和孙氏后人连续四天举行唱戏、祭奠等活动,并表演与之相关的文艺节目,方圆上百里的群众都有参加,场景甚是壮观。1948年,在“向封建进军”的运动中,祠堂被拆除。

束馆南街外东南300米处有南山庙,整个庙宇建筑在10多米的南山顶上,从南到北依次为麦黄圣母殿、送子观音殿、玉皇殿,东西有厢房,围墙高大,香火兴盛。每年三月初三为南山庙会,此日,远及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的商贾、周边小贩赶来销售,方圆几十里的亲朋好友、善男善女前来赶会,形成一个人口过万人的繁华集市。唱大戏、打扇鼓、扭秧歌、端宝等,热闹非凡。据传说,庙会兴盛于明清两朝,1947年元朝县开展民主民生运动,破除迷信,南山庙被拆除,庙会衰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日仍有信众烧香还愿。

束馆镇北150米处有一座烽火台古遗址,当地居民称之为“烟墩”。这座古代的烽火台何时建筑,史载不详。据老人回忆,解放前还有一二十米高,解放后因村民取土被破坏,现仅存两三米高的夯土台和瓦砾等堆积物,遗址面积有600多平方米。烽火台南有一座真武庙,解放前被毁。

束馆镇保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抬阁、灯会、地方戏曲、狮子舞等传统节目,此外,纸扎在这一带为人称绝。饮食上,束馆镇的豆腐丝、鸡窝烧饼全县知名,名列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束馆镇段家的五香豆腐丝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用料考究,工艺独特,质地纯正,以其浓郁的香味、乳黄的色泽、匀称的条股,被誉为“豆腐筋”,成为独具风格的地方名吃。鸡窝火烧是束馆镇的地方风味小吃,因其烤制火烧的炉子形似鸡窝而得名。成品皮脆里软,咸香可口,中间薄,周边厚,一面还有芝麻仁,特别是刚出炉的鸡窝火烧,黄焦酥脆,外焦里嫩,饼瓤煊软,麦香四溢,口感极佳。束馆鸡窝火烧不仅在居民区、小饭馆,就连一些中高档饭店也将它作为一道主食。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束馆镇涌现了孙武、王充、束皙等先贤,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这里更是乐安孙氏、束姓的祖庭。

束馆镇为乐安孙氏的祖庭。乐安孙氏始自西周。西周时期,陈完出奔齐国,改姓为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孙书封邑乐安就是今天的束馆镇,束馆镇是乐安孙氏的祖庭。

乐安孙氏上古世系(钩沉乐安孙氏束姓的祖庭束馆镇)(3)

孙武客死吴国后,其子孙一支留居在封邑富春,世称富春人,历二十四世而生孙坚、孙策、孙权,皆为三国名将,孙权创立吴国;另一支,由吴国归齐国乐安,数世生孙膑。马陵之战中,孙膑设伏歼灭魏军主力,魏太子申重伤致死。孙膑担忧家族遭受魏军报复,时势所迫,为保全家族,孙膑率家族东迁齐国安乐。这是孙武后裔归齐后家族的首次分徙。孙膑率族徙居的齐安乐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城东北部的安乐镇。之后,乐安孙氏相继播迁出太原、清河、青州、钜鹿、昌黎等支脉。乐安孙氏后裔遍布大江南北,寓居海外者亦为数不少,各行业均有所建树,特别是军事家孙武、孙膑享誉海内外,孙权吴国称帝,孙中山创立民国等,历史上影响极大。

孙膑(前379—前314年),齐乐安人,今大名县束馆镇人,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有《孙膑兵法》传世。初与庞涓俱学兵法,后庞涓为魏将,自以为才不及孙膑,遂诱孙膑至魏国,阴施毒计,断孙膑双足。后孙膑逃往齐国,被齐威王奉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后孙膑归隐,著《孙膑兵法》。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孙膑设伏射杀庞涓的地方就在束馆镇西侧的东、西马陵村之间。

东汉著名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字仲任,原籍魏郡元城(今大名县束馆镇),本姓孙,系孙武后裔。出身“细门孤族”,后迁居上虞。少以孝名乡里,后赴京师受业太王充墓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因仕途无进,回乡教书自给,中年做过县州小官吏,晚年从事著述。时人赞曰:“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之始,对以后唯物发展影响大。著作今存《论衡》,其余皆佚。

束姓起源于猗姓。夏世侯伯有疏国,即栖疏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掖县北,以国名为氏有疏氏。西汉末,疏孟达去疏之足,改姓为束。《晋书•束皙传》:“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太子太傅疏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因为“疎”字去掉“足”旁,才是“束”字。自此,在中国的姓氏中又诞生了束姓。

由于西晋八王之乱,中原百姓、许多名门望族随之南徙。面对社会动乱纷争,束文符也从元城县沙麓山安贤镇迁至今江苏省丹阳县。这是束姓的第一次播迁。唐晚期,安贤镇的束姓因做官再次外迁。宋明时期,束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江苏。今天,全国束姓人口大约有9.1万,作为束姓祖庭的束馆镇却无一家束姓人家。

在元城县安贤镇的束姓中,尤以束皙和其兄束璆最为知名,然而束璆事迹不传。束皙(263—302),字广微,西晋文学家、史学家。博学多闻,好学不倦,无人能及,与兄束璆为当时名士。性沉退,不慕荣利。后因病辞官归故里,开馆授徒,四十岁去世。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出土汲冢古文竹书,束皙继荀勖、卫恒等随疑分释,以今文写定,成书《竹书纪年》,历来为史家重视。束皙著述甚富,有《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五经通论》、《发蒙记》等,皆亡佚。今存《补亡诗》六首及《饼赋》等赋作数篇。其《补亡诗》,对偶精当,语辞流丽,不脱西晋气息。明张溥谓:“《补亡诗》志高而词浅,欲以续经,罢不胜任也。”其赋文笔质朴,《贫家赋》、《近游赋》、《劝农赋》、《饼赋》等,皆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不合崇尚绮丽的文坛时尚,因此为时人鄙薄。《隋书·经籍志》载其有集七卷,已佚,明张溥辑有《束广微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乐安孙氏上古世系(钩沉乐安孙氏束姓的祖庭束馆镇)(4)

“景”是明清旧志体裁的一项内容,歌咏一地名胜。元城县有十二景,其中“束馆春华”一景就在束馆镇。束馆春华一景实因崇仰束皙而取,景状不可考。清康熙《元城县志》录有三首题咏“束馆春华”诗。

孔荫樾《束馆春华》

青青篱舍郡城东,父老班荆诵束公。

乱后还留郊草碧,时平遍见野棠红。

云生珠树鸠鸣雨,日映雕梁燕舞风。

谁道山阴劳应接,三春佳盛在天雄。

潘世晋《束馆春华》

碧瓦参差郡郭东,当年俎豆广微公。

春来磵草葺葺起,雨歇岩花冉冉红。

荷插有时偕旧侣,輶轩谁复问星风。

白华南陔传遗咏,令我遐思睿藻雄。

孙郁《束馆春华》

高沙断垒御河东,古庙残墩祠束公。

鸥鸟有时依水宿,野花无数压枝红。

甘霖曾应先生祷,绛帐犹存长者风。

华黍由庚自骚雅,岂能投阁笑杨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