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防疫工作,我们的进馆要求会比以前更加严格。”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说。
时隔4个多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于7月19日恢复开放。场馆开放时间为每天9时至17时,市民需提前在群艺馆公众号或小程序“文旅一码游”实名预约,或在馆门口扫描二维码现场预约。入馆时需在大门口出示“随申码”或者身份证、测温,查看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馆内全程规范佩戴口罩。馆内部分封闭的活动场所门口,包括新开设的辅楼二楼非遗图书馆,定期放映公益电影的四楼多功能厅,以及将要开放的一楼上海星舞台,市民需再次扫“场所码”登记后进入。
“希望这套标准化流程,能给各区馆以及市民身边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做好示范。”吴鹏宏说。
场馆升级,增设沪语墙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回归的同时,场馆全新升级,一楼西侧增设沪语墙,带领观众了解上海方言;二楼东侧“非遗会客厅”与原“青年中心”兼容,荟萃上海极具海派特色的非遗项目;辅楼二楼新设的非遗图书馆存有上千册图书、连环画等可供免费阅读。
“三青四绿”“有花露水”“木知木觉”分别是什么意思?“罗宋汤”“炒冷饭”竟然也是上海话?“嘎山湖”的正确写法原来是“嘎山河”?翻一翻墙上的词条翻板,无论是完全不了解上海话的游客,对上海话一知半解的新上海人,还是自认为对方言了如指掌的老上海人,都能找到乐趣。场馆恢复开放首日,已有年轻观众在这里流连忘返。
市群艺馆策展人周蓓丽介绍,今年群艺馆的公共文化墙推出“上海闲话知多少”沪语文化推广内容,希望通过生动的互动展示,向市民普及基础的沪语知识。墙上的词条内容均出自钱乃荣编著的《上海话大词典(拼音输入版)》。对于“沪语墙”内容的把关,邀请沪语专家丁迪蒙进行指导和审阅。
了解上海话的一大途径便是走读这座城市。由上海“一江一河”手绘地图组成的一面互动语音墙充满海派风情和现代设计元素,适合拍照打卡。点一点上面的红色按钮,可以聆听上海地铁十六、十七号线沪语播报员牛美华用标准沪语朗读讲述这些建筑的渊源和故事,领略海派老建筑、工业文明遗址和城市会客厅的风采。
在群艺馆二楼,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打造的特色文化空间“非遗会客厅”,与原“青年中心”兼容,摆满琳琅满目的海派非遗产品。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曾红介绍,非遗会客厅首批展品汇聚了明清家具制作技艺、食品制作技艺、茶制作技艺、玫瑰花栽培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末茶制作技艺等,未来该空间将集静态展示、动态演绎、文化交流、教育培训、文创售卖等功能于一体,既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搭建传承平台,也为市民营造文化休闲、非遗体验的新去处。
电影开始放映,演出还需等等
7月19日下午,刚刚下了一场雨,在四楼的多功能厅里,有近十位观众在静静欣赏《真的你,假的我》。门口摆着一个场所码,进入多功能厅的人都需再扫一次。负责放映的市群艺馆阵地管理员钱伟峰介绍,由于刚刚恢复开放,来的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老观众,大家扫码入场、隔座入座等都很配合。“我们会按照场馆要求进行消杀,查验观众场所码、电影票,严格执行50%上座率,并全程监督观众是否规范佩戴口罩。”他介绍,接下来还会考虑使用座位套的方式,进一步做好隔座措施。当下正值暑期,除了周二上午固定放映纪录片外,其他排片以国内外优秀动画片为主,考虑到老年人的观影需求,也会排一些他们喜欢的红色主题电影。
在群艺馆公共区域,一系列主题展览正在举办。“十年同行 向美而生——上海市民文化节回顾摄影展”展示了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发展历程,也是参与其中的市民与之共同成长的难忘记忆。“同心筑堡垒——疫情防控专题网络摄影展”由上海艺术摄影协会主办,展现上海各界积极抗疫感人瞬间,致敬为这个城市默默付出的人们。
为做好防疫,群艺馆内公共区域早、中、晚进行三次消杀,其中电梯间、公共卫生间每2小时消杀一次。大门口、服务台、电梯间、公共卫生间均配备擦手纸、消毒洗手液、无接触手部消毒、免洗洗手液等。馆内所有职工(含驻馆单位)实施严格的健康管理,每2天1次核酸,每天1次抗原、每天上下班两次测温并登记。
吴鹏宏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馆三楼的线下培训课程、群文团队排练、文化讲座、艺术导赏,以及一楼星舞台等公益演出都有望于8月恢复。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有望于8月启动报名,9月开班。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摄影:赖鑫琳
来源:作者:钟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