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

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华顶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匾额,故得今名。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2)

四月二十六日,在游完普陀山佛顶山慧济禅寺之后,我随汉中乾明寺住持本莲法师一行四人,又来到法雨寺进行参拜。之所以法雨寺称为后寺,是因为普济寺被称为前寺。走近法雨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海天佛国的牌坊。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3)

普陀山的寺院墙壁大多为黄褐色,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庄严尊崇。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4)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5)

在进入山门的道路两边,青色的瓦当覆盖在墙头,一派古色古香跃然于眼前。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6)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7)

向前走没多久,“天华法雨”四个大字浮现于寺院门前。山门又称之为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8)

进入山门后,一块九龙壁伫立在寺院内。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9)

天王殿下绿树环绕四周,行走其间,如一幅春意盎然的优美画卷。天王殿一般是一个寺院的第一重大殿。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0)

拾阶而上,就来到了玉佛殿下,几个僧人在围栏边交谈着什么。法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玉佛殿算是第二层。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1)

法雨寺曾多次发生过火灾和海寇,造成无可估计的损失。后经几代主持的努力,进行不断修复、修缮工作。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2)

大雄宝殿一般是一个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3)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4)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5)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6)

法雨寺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7)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8)

在参拜完毕法雨寺后,我等一行四人便缓步走出法雨寺,踏向奔往南海观世音的佛像之处。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19)

在海会桥(日莲池)处,忽然想起印光法师在法雨寺潜心著述40年,被推为“净土宗第13代祖师”。最后辑录一段由明代吹万老人编著,印光法师和杨文会修订的佛教三字经来结束今天的参拜法雨寺之行。

无始终,无内外,

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

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

三世间,从此生。

迷则凡,悟则圣。

真如体,须亲证。

佛慧山之南别有洞天(同沾法雨共沐佛恩)(20)

汉中乾明寺觉东记于汉上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