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诗/玄珠

小桃红上一枝春,

懒画眉时忆故人。

丰乐楼中薄命女,

花心动到醉花阴。

王昌龄对战士的赞美与同情诗句(应条友游戏而作)(1)

王昌龄对战士的赞美与同情诗句(应条友游戏而作)(2)

王昌龄对战士的赞美与同情诗句(应条友游戏而作)(3)

诗歌并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更是心理的艺术,生命的艺术

文/玄珠

我对诗歌的理解始于语言,一开始就是觉着好听,读起来顺嘴,学前班学的儿歌,大约就是最初级的接触。后来上了小学,学到一些比较简单的唐诗,比如《鹅》、《画》、《锄禾》(小学课本)……等等这些,不一定真懂,但都能一口气背出来,其实还是因为上口。

我从小就喜欢曲艺,听评书,听相声,大鼓书、板子书也听。所以很早就能把《百家姓》背到【顾孟平黄】,也能来一段儿《报菜名》,还有一些绕口令,这些都是耳朵听到的,不是从书上看到的。评书里那一些人物,比如单田芳《白眉大侠》十四大高手,或者《童林传》那一帮侠客,《三侠剑》明清八义或艾莲池一众徒弟,连绰号带名字从头报到尾,也如同一段惯口儿。还有电视上看到的什么【无与伦比,天下无双,神功盖世,亘古宇宙,光辉万代,日月神侠】,凡此种种以及许多当时的广告词,我都拿来练嘴。

但是,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只背诗了,那时我能搜集到的诗基本可以背个七七八八。上小学时有些诗会背,但是不太懂,初中时已经有了较高的理解能力,不只背诗,也开始笨拙地模仿,所以,诗歌也就从我的世界里由语言提升到了文字的高度,尤其是对仗句,从我的第一个对仗句【今宵投了契丹后,明朝准投杨家将】开始,诗歌对我而言就已经不只是语言的上口好听,还有了更复杂的文字组装与架构。

又后来,我通读了《唐诗三百首》,接触了更长篇的古风与乐府,因为之前所接触的诗篇幅都比较短,多是律绝,或是一些小令。在接触长诗之前就没想过需要谋篇铺垫,反正就是想出一句,再想出一句,组装起来便了。

什么时候涉及情感的寄托与意境的展现?那时已经初中毕业了,什么《宋词三百》、《元曲三百》也都读过了,也瞎写了一些东西,感觉其实还只是初窥门径。

以唐诗论,语言上我喜欢李白,文字上,我喜欢杜甫,而于意境,我深迷王维。特别是《汉江临泛》简直被我惊为神作,明明是语言文字的堆砌,竟然可以产生出那么强烈真切的画面冲击,由此我也意识到,其实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仍然还只是流于表面。诗歌是语言声韵的艺术,也是文字才学的艺术,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如此。诗歌是人心境的呈现,所以必然与人的心理有关。

有一个词汇叫作【如梦如诗】,其实诗就是梦,梦就是诗,只不过诗是醒时做的梦。梦与心理学有关,那么诗也一样。很多人做过梦的解析,以所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梦,如果梦能被科学解读,那么诗自然也能,但是我们并没有出现过这样一套实际可以操作的理论。

梦人人会做,但是有些人基本不做梦,也或许是做了根本不记得。诗却不是人人都在写,不写诗却不代表没有诗意。做梦的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做这样的梦,写诗的人也未必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写这样一首诗,因为那些都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存在,而这,只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忽然领会到,或永远也领会不到。

有时候,人的一句戏言有可能在某一天应验,也就是所谓的一语成谶,而这样的话往往来自于诗。人类对于诗的探索已知已有很多,未知的还有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