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言文中最重要的六个虚词用法总结》,讲解了六个重要的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
接下来继续讲解其它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且、乃、者、所、也、然、则、因、乎、矣、焉、与”。
且
一、连词
1、表示递进或并列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和”。
例: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二、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
-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然”。
例: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例: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者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
例:
-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然后说明或论断,可不译。
例: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3、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所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所”和“以”连用,表示手段或凭借。
例:
- 所以动心忍性。——《孟子》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也
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
例:
-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2、表示肯定或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二、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然
一、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
例: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二、代词,起指示作用,可译为“这样”、“如此”。
例: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 谓为信然。——《隆中对》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为“……地”、“……的样子”。
例: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可译为“……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
-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例: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假设关系,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那么”、“就”。
例: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4、表示并列关系,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
5、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
例:
-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因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二、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便”。
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例:
-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例: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二、介词,相当于“于”。
例: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矣
一、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例: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例:
-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焉
一、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
例: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例:
-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二、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代词,相当于“之”。
例:
-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例:
-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与
一、连词,可译为“和”、“跟”、“同”。
例:
-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二、疑问语气助词,同“欤”。
例:
-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三、“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或两件事。
例:
-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