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用法(文言文虚词二)(1)

上一篇《文言文中最重要的六个虚词用法总结》,讲解了六个重要的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

接下来继续讲解其它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且、乃、者、所、也、然、则、因、乎、矣、焉、与”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用法(文言文虚词二)(2)

一、连词

1、表示递进或并列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和”。

例: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

二、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

2、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然”。

例:

3、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例:

二、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

例: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然后说明或论断,可不译。

例:

3、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例:

2、“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

3、“所”和“以”连用,表示手段或凭借。

例:

4、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

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

例:

2、表示肯定或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

4、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二、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

一、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

例:

二、代词,起指示作用,可译为“这样”、“如此”。

例: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为“……地”、“……的样子”。

例: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可译为“……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例: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

3、表示假设关系,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那么”、“就”。

例:

4、表示并列关系,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

5、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

例:

二、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

二、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便”。

例:

一、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2、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例: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例:

4、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

二、介词,相当于“于”。

例:

一、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例: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例:

一、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

例: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例:

二、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2、代词,相当于“之”。

例:

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例:

一、连词,可译为“和”、“跟”、“同”。

例:

二、疑问语气助词,同“欤”。

例:

三、“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或两件事。

例: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