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孙中山称之为伟人,显然不会有人有什么意见。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首先彻底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是他首先“起共和”,从而终结了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对于这样的伟人,有一些特殊的优待,当然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他的遗体可以像列宁一样被安放在水晶棺中,供后人瞻仰、缅怀,以示不忘历史。
实际上,在民国政府修建中山陵之时,确实也曾考虑过这一方案,可为什么最终这一方案没有施行,反而要将孙中山的遗体深埋于地下,仅留下雕像供后人瞻仰呢?
病逝于北京,但希望葬于紫金山
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出生于广东中山,早年学医,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首先站出来举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要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但遗憾的是,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就已经病逝于北京。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之后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10月,孙中山接到了冯玉祥等军阀的邀请,北上与之共商国是。孙中山北上的道路可谓是十分艰难,他先到上海,再从上海绕道日本,去往天津,直到12月底才抵达北京。
实际上,当时孙中山的身体健康情况已经非常不好了,他在天津时就已经病倒了,但是经过保守治疗之后,身体情况又有好转,于是,孙中山继续北上,准备与军阀们探讨国家大事。
除此之外,孙中山坚持前往北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治病。在天津时,孙中山听取了德国医生施密特的建议,决定前往北京动手术,积极与病魔战斗。
只不过,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在对孙中山先生实施剖腹探查之后,发现他的癌症已经处于末期,癌细胞扩散到了整个腹腔之中,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几乎无法挽救。
无奈之下,其夫人宋庆龄接孙中山出院,将其安置在铁狮子胡同养病。当时,虽然大家仍怀有一丝希望,四处请中医大师给孙中山治病,但可能内心深处,每个人都知道,孙中山先生已经时日无多。
到了1925年3月,孙中山已经生命垂危,他时睡时醒,经常处于一种意识模糊的状态。于是,宋庆龄、孙科和汪精卫等国民党领导人也开始商量起孙中山的后事安排事宜起来。
资料显示,当时汪精卫以风水之道指出,孙中山应当葬在北京景山。可没想到的是,孙中山先生居然听到了这句话,还当即进行反驳,表示自己要“葬在紫金山”。
尽管当时在场的人都十分错愕,但仍是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当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他想要“葬在紫金山”的要求再次被提了出来。
可当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孙中山先生口中的紫金山,到底在哪里?众人议论纷纷,有说在广西的,也有说在广东的,直到国民党袁老陈去病一锤定音称,紫金山就是南京的钟山。
实际上,早在1912年,孙中山去南京东郊狩猎时,就已经表达过对于紫金山的喜爱,他还曾站在紫金山南坡、现在中山陵墓穴的位置处说,这里气象宏伟,地势比明孝陵更好。
随后,他还感慨称,在他身故后,希望可以葬在这里。
孙中山喜爱的不仅仅是紫金山,更是南京。因为南京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他曾经提出包括整治长江水道、建造新的码头和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为主的“南京新建设计划”,尽管未能完全实施,但足以体现出孙中山对于南京的喜爱和重视。
而且,南京还是临时政府成立的地方,能够警示后人不忘辛亥革命。
因此,最终大家都同意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将他葬于南京。
经历战火,遗体终得保全
在解决了将孙中山先生葬在哪里的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孙中山先生猝然离世,其到底要安葬于紫金山的哪个位置尚未决定,陵墓也未动工修建,孙中山先生仍不能入土为安。
于是,众人商量之下,决定先在北京举行治丧活动,让民众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进行悼念活动,然后再将其灵柩暂时停放于北京,等到南京的中山陵修建完毕后,再安葬孙中山先生。
在孙中山先生治丧期间,有76万人前往停放灵柩的大殿吊唁,送上的挽联、花圈不计其数,包括李大钊、邓颖超等革命人士也曾前往吊唁,大家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革命先驱感到遗憾。
随后,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移放到北京西山碧云寺暂时停放,等待南京的中山陵修成以后,再行移灵。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他希望他的遗体能够像列宁一样,被安放在一个水晶棺材里供后人瞻仰,因此,他的遗体先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防腐处理之后,才被暂时放在一座棺木之中,停放于碧云寺。
当年4月,宋庆龄等人与孙中山丧事筹备委员会的成员前往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选择墓地位置,并征集陵墓设计图。
1926年初,中山陵开始动工兴建,建筑师、建筑工人加班加点,希望尽早将中山陵修建完成,好让孙中山先生早日移灵南京。
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贴身侍卫组成了“护灵队”,在北京保卫孙中山的遗体。
当时时局混乱,人们担心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有什么差池,后来的事情也证明,护灵队是十分必要的。
有资料显示,在停灵期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差点被军阀给烧了。这位“胆大包天”的军阀就是张宗昌。
在军阀中,张宗昌的名声算是比较差的,他贪财好色、作恶多端,百姓们经常编出各种歌谣来咒骂张宗昌。
也正是因为张宗昌沉迷于养姨太太,而不愿意给手下的士兵发放军饷,导致张宗昌后来在战场上连战连败,心情十分郁闷。
有一天,笃信风水的张宗昌突然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暂放于碧云寺之中,他立即认为肯定是孙中山先生“抢占”了碧云寺这块“风水宝地”,“抢了”自己的气运才会导致自己被国民革命军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一想到此处,张宗昌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觉得必定要毁了孙中山的遗体才行。
但毕竟要毁坏孙中山遗体是一件大事 ,张宗昌也不敢自己做主,他便添油加醋地将这一想法向张作霖做了汇报。张作霖此时也正在为战场失利而烦恼,他一听之下也觉得张宗昌“言之有理”,便默许了张宗昌的行为。
这下,张宗昌找到了“大干一场”的理由,立即上碧云寺,强迫当地百姓往孙中山的灵柩附近堆放柴草,准备一把火把孙中山的遗体烧了。
幸而熊希龄提前将这件事情通报给了孙中山的护灵卫队,提醒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护灵卫队才能早做准备。
一开始,护灵卫队想将孙中山的遗体送入协和医院“重新进行防腐处理”,借由协和医院和外国人的势力保护遗体。毕竟,张宗昌虽然嚣张,但也不敢随便对外国人动手。
可没想到的是,协和医院为了避免多生事端,拒绝了护灵卫队的请求,只是给护灵卫队配置了防腐的药水,让他们自行处理防腐问题。
正在护灵卫队犯愁的时候,碧云寺中的一位师父告诉他们,山上有一“泉水洞”,洞内常年凉爽,像是一个天然的“冰箱”,而且位置还十分隐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可能适合保存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经过考察之后,护灵卫队觉得此处确实是一个藏匿孙先生遗体的绝佳位置,就以防腐药棉包裹孙中山先生遗体之后,将遗体悄悄移入了洞穴之中。
同时,为了迷惑张宗昌,他们还为孙中山先生更换了一具小棺材,原本那具棺材仍旧停放于碧云寺中,造成孙中山先生遗体仍旧停放于寺中的假象。
为了避免张宗昌丧心病狂,真的点火烧棺,护灵卫队又求助于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
虽然张作霖默许了张宗昌的行为,但张学良对此却有不同意见,而且他十分尊敬孙中山先生,当即前往碧云寺阻止了张宗昌的胡作非为,令张宗昌悻悻而归。
但张学良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假如张宗昌仍旧不能取胜,还是会想方设法来破坏孙中山遗体。
因此,张学良又联系南京国民政府,表示自己可以将孙中山遗体护送到天津,让他们派人设法将孙中山遗体接回南京。
可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简直是“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空管孙中山遗体的事,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幸好,护灵卫队一直尽忠职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孙中山先生遗体,直到7个月后形势转危为安,才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移回了楠木棺材之中。
移灵南京,安葬于中山陵
1929年春,南京的中山陵主体工程终于落成,将孙中山先生灵柩移入南京的事情也被提上了行程。
为了将孙中山先生归葬于南京,国民政府派出迎榇专员陪同宋庆龄、孙科等孙中山先生的家人前往北京。
他们先是在碧云寺中瞻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容,宋庆龄再次看到丈夫的遗容之后,又忍不住失声痛哭,旁人劝慰许久,她才收敛了心情,与众人一同商议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细节。
实际上,他们最主要要解决的就是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让民众随时能够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他是希望如此的,可能这样才能让后人“继续努力,不忘革命”。而且,在中山陵的建造设计中,也确实设计了一个可以升降的平台,在需要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的棺椁可以升起,供民众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
但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几年,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虽然官方曾宣布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并没有毁坏,但据称,实际上在北京暂时停灵期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经出现了一些变色。
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有资料显示,原本在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时,应当摘取遗体的器官,但当时孙中山先生的家人不同意摘取器官,因此遗体的防腐处理并没有传统上那么“牢靠”。
另外一方面,毕竟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在北京历经风波,还曾被移往泉水洞中安放数月,尽管守灵卫士已经尽可能小心,但在搬动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让遗体出现了一些变色。
因此,在奉安大典之前,史蒂芬医生又再次对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进行了防腐处理,他们还对孙中山先生的头发涂上了特制的发膏、在他的脸上涂上了特制的橄榄油,令他的面容看起来如安睡一般。
尽管这样,但最终,宋庆龄等人还是决定改用一口紫铜棺来安放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并不再启用中山陵中的升降装置,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葬入几米深的地下,并以混凝土封固,以更好地保护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只不过,此后人们就无法再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了,只能在孙中山先生的石像前聊作凭吊。
1929年5月28日上午,孙中山先生遗体由专列运抵南京,暂时停灵于国民党中央党部灵堂,并由国民党高层轮流守灵,直到奉安大典那天。
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在肃穆的氛围中举行,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108名杠夫抬入中山陵,狮子山炮台以101响礼炮为孙中山先生送行。
最后,参加奉安大典的人员进入墓门最后一次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并由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等人,亲自关闭了墓门。
从此之后,一代伟人深埋于地下,后人再也无法瞻仰他的容貌。不过,虽然如此,前往中山陵凭吊的人仍是络绎不绝,哪怕无法瞻仰伟人遗容,但我们仍然不会忘记,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