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鹿有心

原创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


若问我有没有一部电影是被名字耽误的,那我的答案一定是《三傻大闹宝莱坞》。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其他译名,像《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个傻蛋》、《三个呆瓜》等等。尽管这部电影的名字恶俗,但丝毫不影响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由阿米尔·汗主演,2009年在印度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兰彻的学生,他反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公然顶撞院长"病毒",鼓励室友们勇敢追求理想,但这引起了好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两个人再见面,看看到底谁的学习方法正确。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1)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11年,依稀记得那时被这部剧中的笑料逗得花枝乱颤,时隔9年,再次回顾,我看到了笑料背后,残酷的社会现状。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2)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鸟,它从来不会自己筑巢。等到要孵蛋的时候,它会霸占其他鸟儿的巢,然后将它们的蛋从巢里挤出去。可以说,这种鸟从一出生就懂得了谋杀。

若将社会看成一个巨大的鸟巢,胜者可以常驻,败者只能被挤出去,残酷的竞争无可避免地发生。

也许"病毒"院长在学生时代也如兰彻一样,是一个爱思考、爱提问的孩子,毕竟他被他的老师授予了象征着杰出的太空笔,这是死读书的"消音器"不曾得到的荣耀。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3)

但是踏上社会以后,残酷的人生就像是逆水行舟,为了不让自己被"挤出去","病毒"即使坐到了院长高位,仍然争强好胜,他连骑自行车都不愿意落在人后。

社会分工单一、就业选择匮乏、职业的三六九等,困扰现实的三大问题使得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寄予了厚望——男孩就当工程师,女孩就当医生。

当一个稚嫩的孩子从出生就背负了这样沉重的希冀,那么他的成长必定是在负重中踽踽前行。

在这所皇家工程学院里,每个学期都有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无比激烈,自杀率居高不下。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4)

影片一共有三场自杀,第一场自杀源于学生为了心中的奇思妙想请求推迟考核被拒,第二场自杀源于学生面对成绩不理想、被要求退学,第三场则是"病毒"得知自己儿子三年前的死亡真相。

有人说学生的自杀是源于脆弱的内心,这无疑是风凉话。当家庭的重担、父母的全部希冀寄托于学生单薄的身体时,这种压力足以压垮一个成年人的内心。

"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全家人的希望都在你身上。"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将家庭所有的资源都给孩子,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反哺家庭。这种在家庭中屡见不鲜的话语,更像是一个枷锁。没有人问过,孩子是否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5)

所幸,在电影里,兰彻的言语、行动下,"病毒"是有转变的,他的态度从最初面对学生自杀后、轻描淡写的一句"内心脆弱",到后来知晓自己儿子自杀的真相后,他对自己刚出生的孙儿说出一句"做你想做的吧"。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6)

"病毒"常说:"生活就是赛跑,你要是跑不快,就会被别人踩到。"

他坚信"快"能帮他走在人前,因此,他放弃了纽扣这一复杂的东西,选择了更加快捷的魔术贴;打领带麻烦,他为领带装上挂钩;所有刮胡子、剪指甲的行为他都放在午休的时候由佣人帮他完成;他还学会了两手同时书写。

不难想象,他任职的学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为了节约时间,一个班级中,只需要老师一个人思考,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所谓优秀的学生"消音器"就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典范。

"消音器"上台演讲的稿子由老师书写,他只负责背诵,他甚至连稿子被人篡改得面目全非都毫不知情。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7)

与之相反却显得特立独行的兰彻,他和"病毒"的战争从他们见面的第一天、他提问"为什么太空笔可以,而铅笔不可以用在太空中"就开始了。

现代学校的教学模式,更像是生产流水线,学生像是半成品,老师则是工人,他们参照着生产说明书、用一道道固定的程序雕琢,最后的成品也像是一个模子里雕刻出来的。

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快,只要接受老师"填鸭式"教学,就都能顺利毕业。

但是这些缺少了思考能力的学生,真的能在社会的角逐中安然无恙吗?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8)

电影中,"病毒"观念的转变在于一场恶劣环境下的接生——他的女儿要生了,但是停电了,外边被雨水淹没了,救护车没办法进来。

"病毒"以前崇尚的"快"在这种条件下完全失去了作用,在放弃思考很多年后,他空有一身学问,却想不到一个救自己女儿的法子。

兰彻的奇思妙想、学以致用帮到了他,他最早承诺"病毒"的、一个以"病毒"命名的电瓶供电装置点亮了房间,他凭着医生的口述,制作了一个以吸尘器为原型的接生装置。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9)

兰彻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告诉"病毒",学会思考比被动接受有用得多。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10)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兰彻的设定太过于理想,"All is well(一切都好)"若作为一种打败内心的恐惧、激励勇气的办法还好,但若将其作为处事的自我安慰,那么社会恐怕会让人失望。

相比兰彻,"病毒"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入人心。

在就业环境差、教育体制落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他的身上带着很多父亲、很多院长都存在的缺陷,争强好胜、刚愎自用、顽固不化,越是这样一个形象,转变越是不容易。

在电影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生涩僵硬的般套,无数的伏笔与铺垫使得整个人物完整得不像话。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11)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滂沱大雨中,"病毒"叫住了兰彻,他没有为兰彻救了自己的女儿表示感谢,反而气冲冲地解答了第一天相遇时,兰彻提出的那个让自己无言以对的问题——"铅笔为什么不能在太空中使用"。

他将自己随身携带、引以为傲的"太空笔"交给兰彻,他告诉他"你不可能每次都对",这既是一位争强好胜的老人不服输的韧劲,也是他对于兰彻今后的善意的忠告。

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什么能得第一(三傻大闹宝莱坞)(12)

这位父亲院长也许犯过很多错,也许在意识到自己犯错的同时也尝试着改正了,也许他还有很多尚未改正的缺点,也许他今后还会接着犯错,任何人都有缺陷,但他努力了,不是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