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然区域简述 全国8个自然区域之一。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貌轮廓上表现为高原、山地与断陷平原,而以高原为主。高原地貌典型而完整,地面辽阔,起伏和缓,古侵蚀面普遍存在,东部熔岩台地面积较大,风成地貌分布广泛。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少,变率大,夏湿春旱,日照充足,温差大,风沙多,气温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草原面积极为广阔,东西长约1200多公里,干旱草原栗钙土和荒漠草原棕钙土为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变化规律,随着干旱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植被土壤从半湿润、半干旱的零星乔木、大型针茅、碱草、杂类草淡黑钙土、栗钙土向干旱的小型针茅、灌木、小半灌木棕钙土过渡,草丛的高度和盖度也越来越小。

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中部山地 东起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东麓台地,中间包括松辽平原大部、大兴安岭中段,西抵三河山前丘陵。内蒙古地区仅包括大兴安岭中段和松辽平原西部边缘部分。平原地势低平,山地火山活动频繁。属半湿润区,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尤其春季风力更强,且降水少,有春旱现象,夏季温暖多雨,河流多在此时泛滥。植被多为草甸草原或森林平原,发育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大兴安岭中部山地大部分为牧场,畜牧业发半原种才农业较发达。

丘陵与东部高原 包括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大部以及阴山东段、大兴安岭南段和西辽河上游平原。结度较高,温度较低、冬季寒冷漫长、1月平均气温-12—-27℃;夏季温暖短促、7月平均气温18—23℃。全年耗温1800—3400℃,年降水量250—450毫米,东多西少,集中于夏季,年变率大。地貌类型复杂,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东南部为西辽河上游冲击平原,中间以大火安岭南段的中等山地和阴山东段的低小丘陵为界。在西北部的高原部分,地面开阔平坦,起伏和缓、低矮丘陵与盆地镶嵌排列,地面组成以砾石和粗砂为主,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潜水储藏丰富、植被土壤主要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栗钙土,牧草丰美,是全国著名的牧场。南部的冲击平原、阴山东麓平缓地带与山间盆地大部已被开垦成农业区或半农业区。

西部高原与阴山山地 地处内蒙古西北部,包括内蒙古高原西部的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阴山山地的西段.属温带干旱区。冬季寒冷漫长,1月平均气温均在-14--21℃,夏季温暖短促,全年积温2000—2700℃,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很少,且集中于夏季。地貌主要为山地和高原,南部为阴山西段,山间盆地地下水丰富,埋藏较浅;北部为乌兰察布高原和锡林郭勒高原的西部,地表水系不发达,地下水短缺,开发利用困难。植被土壤主要为荒漠草原棕钙土,植被稀疏短小,只能放牧,局部可农牧并重。

鄂尔多斯高原区 地处内蒙古西南部,介于贺兰山、阴山和长城之间,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与贺兰山地。年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属半干旱、干旱地区,气候比较温暖,积温2400—3400℃,主要植被土壤为干草原栗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鄂尔多斯高原为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平原,地貌地形复杂,河流稀疏短小,盐湖众多,风沙地貌发育,沙漠面积广,无流区与内陆区面积较大,农业只局限于东部和北部黄河沿岸,.其余地区只宜于发展畜牧业。河套平原是夹持在贺兰山、阴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一个断陷冲积平原,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内蒙古主要粮仓。贺兰山地为一个干燥剥蚀的中等山地,地震比较频繁,有小面积森林分布,此外,山地草场可作夏季牧场发展畜牧业。

阿拉善高原区 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东起贺兰山及狼山北侧,西抵马鬃山,南起甘肃北山,北至中蒙边界。地势由南向北缓倾,海拔大部分在1000-1500米之间、地表崎岖起伏,趋于准平原化,相对高差约200米。属温带干荒漠,干燥少雨,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戈壁、很少有植物生长。额济纳河下游两岸水源条件好,有面积较大的绿洲,是农牧林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以及古鲁乃淖等盆胡低地,是由泥沙物质组成的冲积、洪积平原。地势低平,盐沼广布,生长有芨芨草、芦苇等,外围有白茨和梭梭林成片分布,是荒漠地区有价值的植被资源。

内蒙古有名的物产是什么(内蒙古大词典自然区域)(1)

内蒙古有名的物产是什么(内蒙古大词典自然区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