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一词为现代人所熟知,是因为汉代的著名宫殿“未央宫”。西汉将处理政务的最高中枢机关定名“未央宫”,则是因为西汉初期以黄老之学治国,而“未央”一词为老子哲学中一重要命题,语出《道德经·第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古代、现代汉语字典词典,多将“未央”解释为“未尽”、“未止”等,使“未央”一词失去了原有哲学命题含义。“未央”的字面意思是“未到中间(未到一半)”,《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朱熹集传》:“央,中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託沉阴以壙久兮,惜蕃华之未央。”颜师古注:“未央,犹未半也。言年岁未半而早落蕃华,故痛惜之。”
“未央”释义出现错误应该可以追溯到东汉,《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东汉王逸注:“央,尽也。”笔者手中的20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即引用《诗经·小雅·庭燎》与《楚辞·离骚》的两处“未央”,释义为“未尽”。《诗经·小雅·庭燎》共三节,三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询问夜间时间段的三问三答: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乡晨.......。以“乡晨”(凌晨)、“未艾”(凌晨两点左右)向前推,“未央”就应该是午夜12点以前,朱熹的解释是正确的。
再看《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在其前面尚有两句:“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两句是两个典故,一个是商周之际,姜子牙还在做屠夫时遇到了周文王,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太傅,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朝夺得天下;另一个是春秋时卫人宁戚贩牛遇齐桓公,宁戚悲歌自己的怀才不遇,被齐桓公爵为上卿,与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是对姜子牙与宁戚二人之事的感叹,说他们二人在年纪还不是很老的时候遇到了明主,尤其是这两位明主正在谋划着要大展宏图,因此,他们二人能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里的“未央”还是“未过半”,引申为时机正好的意思。
“未央”之“央”字还是取“中间、中央”之意,“中央”为天下汇聚之地,大美之所集,故中国将国家的首脑机关称为“中央政府”、“党中央”等。“央”字可进一步引申为“最美好”、“最盛大”、“顶峰”等,“未央”则包含有“欠缺一点儿达到最美好”、“欠缺一点达到顶峰”之意。现在回到《道德经》中的“未央”,“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荒兮”指人无拘无束欢乐的样子,此处之“未央”可以理解为:“人们太欢乐了,但还未欢乐到极点”,下面紧跟着的是对欢乐的人们的形容:“欢乐的人们呀,如同正在享受这‘太牢’盛宴,如同春游登上高台沐浴着春风”。但是老子鄙视这种行为,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乐不可极,乐极则生悲,所以老子在后面接着说:“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可见本章之“未央”还是“未达到极点或差一点儿达到极点”之意。鄙弃完美,抱残守缺,是老子哲学所崇尚的,如《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正是因为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个房间,在民间,过去的人们建筑大型建筑完工后,都要在建筑外观上不易看到且不影响建筑结构的地方,人为造成一点儿破损,以示不成(不完美)。
有汉一代是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人格的塑型期,西汉将自己最著名的宫殿定名为“未央宫”,可见当时汉人对“未央”一词内在含义之重视,可以这样说,现在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人格上的含蓄性,都存在着受“未央”一词内在含义影响的影子,现代人对“未央”一词的曲解,掩盖了“未央”一词所包含的深刻哲学内涵,令人惋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