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串作为一种佩饰,在中国由来已久。珠串材质繁多,有木珠、瓷珠、玉珠、陶珠、玛瑙、水晶、滑石、石珠、骨珠、蚌珠、琉璃、玻璃、东珠、象牙等形制各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

12颗佛珠手串的讲究(手串与佛珠朝珠的渊源)(1)

文玩手串滥觞于上古的珠串,后来又以佛珠为祖,以清代朝珠为宗,以宫廷手串为直系流派,一脉相承。至当代集饰品、把玩、鉴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文玩手串,积淀着历史承袭而来的文化内蕴,日渐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佩戴、盘玩手串俨然成为一股新的时尚。

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所生产佩饰的"珠串"用有穿孔的兽牙、贝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等串连而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地遗址中也有大量的穿孔的石珠、骨管、蚌、玉、玛瑙等饰品的出土。

清代的宫廷手串,在佩戴上丝毫不受朝珠礼制的苛刻限制,可挽在手腕上,在闲暇时把玩欣赏。还特地在佛头处增设挂扣,以方便悬挂在纽扣上,佩戴于衣服上。这种由18子佛珠演化而成的宫廷手串,在后宫嫔妃中曾风靡一时。

手串因其材质、色泽、雕工的精美、随着清室的衰败而从深宫中流散到民间,成为文人把玩的高雅之物或是互相馈赠的礼品。在近代由于历史的影响,手串的传承一度出现断档的情况。

12颗佛珠手串的讲究(手串与佛珠朝珠的渊源)(2)

近年来,文玩饰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市场产业。从早年的钻石、黄金,到后来的翡翠、玉石,现在人们逐渐把视线转移到了更有文化气息的把玩物件上,比如文玩核桃、菩提子、橄榄核雕刻、木珠手串等。此外,不同品类的矿石的产品琳琅满目,红的(战国红、南红)、白的(白玉)、黄的(蜜蜡)、蓝的(青金)、绿的(翡翠),除自成独具美感的手串配饰之外,作为配珠也成为塑造其他材质手串个性与魅力的重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