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1)

196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年青的一代》讲述了几个由上海到边远地区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青年人,通过他们在对待生活、友谊、爱情和事业诸方面的不同态度,引发出该怎样去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社会主义事业争做贡献的主题。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2)

影片改编自陈耘创作的同名话剧。1963年6月,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在该院实验剧场首度公演该剧,立即引起轰动,短短20天即演出27场,观众达一万七千余人。由于演出之际正值高校毕业分配,大批的青年学生主动要求像主人公一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3)

当时在上海的空军司令刘亚楼看了该剧,觉得剧本很好,提出用空政话剧团的话剧剧本《年青的鹰》和上戏交换。同年9月,空政话剧团在北京演出《年青的一代》掀起了新一轮高潮,不但年轻观众踊跃,连很多老干部都来看了。中央领导从更深远一层的意义来看这部戏的主题,提到要从“在和平建设时期如何防止革命后代变质”这个高度来加以阐释。周总理还帮助修改了剧本,剧中烈士遗孤林育生的生母在狱中就义前给儿子写的遗书,就是周总理亲笔改的。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4)

为了参加1963年底的华东话剧汇演,此前分别演出该剧的上戏教师剧团、上海青年话剧团和上海电影演员剧团联合成立了《年青的一代》剧组,汇集了当时一批优秀的电影和话剧演员,齐心协力把这出戏打磨成了精品,在汇演中赢得广泛赞誉,并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话剧奖。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5)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趁热打铁,决定将该剧搬上银幕,由原作者陈耘和导演赵明共同改编,改编剧本与原剧相比变动最大的就是主人公从林育生换成了萧继业,从而突出了正面人物形象。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6)

片中萧继业、林岚的扮演者杨在葆、曹雷,是导演赵明在观摩了全国各地七台话剧演出后从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均毕业于上戏,当时分别为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和上戏教师。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7)

扮演林育生、夏倩如的达式常、朱曼芳,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生,当时都还是初入影坛的新秀。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8)

上影的老演员凌之浩、沙莉、温锡莹、赵抒音都在影片中演老一辈,扮演李荣生的顾政勇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9)

他们中或已在舞台上扮演过同样角色,或熟悉告别不久的大学生活,或具有从影经验和精湛演技,但为演好所饰角色都下了很大功夫,以时代特征鲜明、激情充沛饱满、富于生活化的表演,将一个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银幕之上。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10)

摄制组对这部影片的拍摄相当认真。青年演员在开拍前花了不少时间做小品,排戏,熟悉角色,并曾先后到北京地质学院、南京大学地质系和北京、苏州两地的地质勘探队深入生活。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11)

该片于1965年8月初正式公映,受到各方面欢迎和好评,普遍认为影片较之原剧有很大提高,主题思想更鲜明,人物形象更突出,环境背景更准确,可是就是这样一部各方交口称赞的影片却仍在文革中遭到禁映。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12)

文革后期,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拍了该片,主创人员作了大幅调整,原来编剧之一兼导演的赵明退居艺术顾问,由曾是副导演的凌之浩牵头执导凌之浩曾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教员,他惟独留下爱徒除达式常,继续饰演林育生,当时达式常虽然已经35岁,但依然显得年轻,而且演技更成熟了,只是缺少了当年的清纯。

达式常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达式常的年青的一代)(13)

其余角色悉数易人,毕鉴昌取代了杨在葆,李秀明取代了曹雷,但情节结构乃至一些场景、调度等,则大多与原片一样。《年青的一代》新版虽升级为彩色,拍摄制作亦很考究,但囿于特定政治形势,迎合极左思潮的色彩更为浓重,其影响及魅力已远不及10年前的原版黑白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