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借势:武术之秘》
你或许读过不少武侠小说,其中浪漫有余而科学性不足,问题就在于很多武侠小说的作者自己并非习武之人,不少招数都是靠想象写出的。《借势》作者沈诚是“拳星时代”格斗赛联合创始人兼赛事总监、《泰拳功夫述真》作者,有着在多种格斗方式上的经验,沈诚写作本书的想法是:“如果在《倚天屠龙记》后真的附上《九阴真经》,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于是在《借势》的“望山篇”,我们看到了一部武侠小说——20世纪30年代,在鱼龙混杂的上海,主人公和多位异国武士进行比拼,不仅追求武艺的精进,也有一种浓烈的家国情怀。其中的特点是看似神秘莫测,其实在技术上每招每式都有来处。而在“窥月篇”,作者通过十二课,对“望山篇”中的重点技法加以分析,讲述了拳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写给大人看的书》
孩子被残忍的继母伤害、被送到树林里、被赋予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女孩子还要被迫嫁给青蛙或熊……听起来熟悉吗?这就是《格林童话》。本书是哈佛大学教授玛丽亚·塔塔尔对《格林童话》博学的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读者也能看懂。作者通过手稿和各种版本描绘了故事的演变,展示了格林兄弟如何在故事中清除性和乱伦欲望但加重了暴力的,她警告我们,故事可能会给儿童灌输恐惧。
说到童话,几乎每个人都有话要说。民俗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心理学家甚至犯罪学家都声称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解读。作者也运用了精神分析和民间传说的学科工具来探讨这些故事,并让我们思考,故事中所谓的幸福结局究竟幸福在哪里。
《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二十岁时是啪嗒学家,四十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五十岁时跨界,六十岁时成为病毒的与转义的。这就是我的整个故事。”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出生于农民家庭,成长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后现代主义牧师、后现代大祭司”。他经由昂希·列斐伏尔指导撰写的博士论文在1968年成为了备受赞赏的《物体系》。他真正声名远扬的时期还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鲍德里亚开始到美国及其它国家讲学。美国导演沃卓斯基兄弟自称受鲍德里亚的著作《仿象与拟真》的影响,在1999年拍出了《黑客帝国》。
本书收录的是鲍德里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25篇访谈,时间跨度在1968年到2008年这40年,访谈主题涉及了他的学术生涯、主要作品,也涉及了他的美国之旅、摄影爱好等阅历。在本书前言中,洛朗·德·叙泰写道,本书并没有按照研究鲍德里亚作品的博学专家的想法来构思,而是按照一切将其思想视作依然鲜活生动的人的想法来构思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 : 美国思想潜流》
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与集体是否注定要被淘汰?社会是不是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优胜劣汰的战场?达尔文主义本来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学说,但是当它变成了一种社会思想,就会变成为不同观点服务的工具。本书源于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博士论文,探讨了达尔文主义对美国社会理论的整体影响,以及思想家之间就进化论对社会思想和政治行动的影响展开的斗争。
作者看到,赫伯特·斯宾塞和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等理论家将适者生存的理念作为自由放任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正当理由。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等人则认为,需要人类规划来指导社会发展和改善自然秩序。作者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超过一代人的时间内,无疑是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主导力量之一。不过,社会达尔文主义缺乏保守主义身上常见的诸多显著特征:它几乎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对世俗主义者比对虔敬的信徒更有吸引力。再则,作为一套信仰体系,社会达尔文主义差不多是无政府主义,其主要结论就是国家的积极功能必须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与众多保守主义体系不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这里,政权也不是敬畏的焦点和权威的中心。甚至社会达尔文主义还是一种试图摒弃情感关系或感情联系的保守主义。因此作者将之称为“十足进步的保守主义”。
《破解 : 纳粹帝国的海军密码战》
在《拦截密码战》《模仿游戏》等电影中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如何协助盟军破解代号为“谜”的密码。但破解“谜”只是故事的一半。在海峡对岸,德国情报机构也在努力破解英国和盟军的密码。
本书作者克里斯汀安·詹宁斯是英国调查记者、战地记者,历史作家。书中讲述的就是从1935年到1945年德国密码破译和信号情报行动的成功和失败,但他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还写出了背后的故事,使得全书读起来就像一部间谍小说。读者可以看到,虽然第三帝国的监听工作很优秀,但是对于情报的使用存在不小的问题,除了第三帝国内部存在矛盾,还有情报工作被过度管理等问题。作者不仅描绘了密码分析员是如何工作的,而且还描绘了在双方手中,情报是如何发挥作用、影响战局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在决策时忽略了情报,那么情报组织对敌人的了解程度并不重要。希特勒等纳粹领导人在自己的许多决定中似乎完全忽略了情报,而盟军比德国领导层更好地利用了他们获得的消息。
《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
在很多时候,我们把陌生人称为野蛮人和低等人,很少称之为人类同胞。共同人类(Common Humanity)的概念是违反直觉的,因此,荷兰政治学家西佩·斯图尔曼认为它必须被发明出来。
移民和文化融合很早开始就在塑造人类的经验。当旅行者越过边境,接触到陌生的民族和风俗习惯时,边境经历不仅产生了敌意,也产生了同理心和理解。斯图尔曼借鉴了包括荷马、孔子、司马迁、希罗多德、中世纪穆斯林学者伊本·赫勒敦、海地作家安特诺·菲尔明、菲律宾国父何塞·黎刹等人的思想,追溯有关共同人类、平等和文化差异的概念、语言和话语。在两千多年的思想的背景下,斯图尔曼最后讨论了当今关于人权和“文明冲突”的辩论。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相信,所有人都是同胞甚至彼此平等,那么这种信念就可以成为社会事实。
《商品帝国》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消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和曼彻斯特大学历史与社会科学教授弗兰克·特伦特曼也列举了支持和反对消费主义的理由。马克思认为消费主义在某些方面是有罪的,他谴责全球贸易繁荣中的“商品拜物教”。自由贸易拥护者把消费视为个人“消费选择”权利的体现。在这种新自由主义观点中,花在商品上的钱支持着民主和繁荣的价值观。宗教和民族主义也影响着消费选择:在伊朗,在阿亚图拉·霍梅尼的领导下,人们对代表美国的可口可乐进行了攻击,然而,伊斯兰的复兴并没有破坏与消费的关系,虽然可口可乐不受欢迎,但其他碳酸饮料却占据了市场……
与许多传统社会经济历史作品相比,特伦特曼的时空跨度更大,主题也更为广泛。他将读者从晚明的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带到17-18世纪的英国和荷兰,再到纳粹德国和斯大林主义的俄国等地。他揭示了构成人类消费内容和方式的主要力量:国家和帝国、战争和意识形态、市场和金钱。与此同时,特伦特曼还揭示出了各种传统观点的不足之处。他没有站定一个角度去进行批判,甚至回避了道德判断,而是想要为大众消费的兴起提供历史视角。
《没有我们的世界》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美国科学记者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在本书的开头即引用了李白的《悲歌行》,确实,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那么如果人类全部消失,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呢?
本书是作者自己一篇2005年的文章《没有人的地球》的扩充。文中描述自然在废弃的朝韩非军事区如何演化;在纽约高楼的夹缝中,生态怎样生存;并预测在没有人的地球,巨型动物群将会重新出现,而欧洲和美国东部则会覆盖原始森林……《没有我们的世界》的思想实验有两个主题:一是自然如何应对人类的突然消失,二是人类会留下什么遗产。作者运用对生物学家、森林植物学家、古生物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多个相关领域学者的访谈,描述了人类突然销声匿迹之后,城市和建筑会怎样变化并最终土崩瓦解,人类制造的物品还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杰出的艺术和文明是否还能存留,余下的生命又会如何演变进化。本书是一部科幻风格的写实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