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几个妈妈带孩子在小区玩,孩子们玩的时候,妈妈们开始聊起了天,一个妈妈抱怨:“我家孩子脾气大得很,说了都不听!”
还有个妈妈说:“我家也是,简直不可理喻,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是不改,一不高兴就往地上躺,又哭又闹,实在是没办法。”其她妈妈也陆续细数起自己孩子各种不好行为……
其实,家里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父母的沟通方式有问题,而想要有良好的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与孩子“共情”。
“共情”是什么?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
那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与孩子“共情”呢?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自己很想跟同桌做好朋友,可是同桌对自己并不友好。
不会共情的妈妈可能会说:“不玩就不玩呗,咱还不稀罕跟她玩呢!”在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长成傲慢、自以为是的性格,从而更加难以融入人群。
能达到共情的妈妈会这样说:“是吗?你同桌不跟你做朋友你一定很难过吧?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这样的同桌呢,那时候妈妈也是很伤心。”
这就会让孩子有一种被理解的宽慰,原来妈妈小时候也遇到到自己这样的困惑呢,原来原因并不在自己身上。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起科学教育孩子,所以关于“共情”的概念很多家长都知道,并且也在朝着这方面去规范自己,可是,在想要与孩子达到“共情”这条道路上,大多数家长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1
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
三岁的琳琳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舅舅为了鼓励琳琳送了她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琳琳可喜欢了,睡觉的时候都要放在自己枕头边上。
可是有一天琳琳不小心把芭比娃娃从二楼摔到楼下,娃娃摔坏了,琳琳“哇哇”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过来安慰:“琳琳不哭了,不就是一个芭比娃娃吗,咱们家有那么多芭比呢。”琳琳边哭边说:“我就要这个!”妈妈说:“好吧,我再给你买个一模一样的,反正也不贵。”可是无论怎么说,琳琳就说要这个,直到妈妈发火,琳琳才被迫止住哭泣。
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开始显然明白琳琳是因为芭比摔碎了而难过得哭了起来,可是接下来妈妈安慰的重点并没有放在琳琳的情绪上,而是放在芭比娃娃上,妈妈认为芭比娃娃家里有很多,而且并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坏了一个还有其他的,没有必要为了这个玩具而伤心。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心爱的玩具都是唯一的。起初她是因为心爱的玩具摔坏而难过,可是妈妈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孩子的难过情绪就从玩具本身转移到了妈妈的不理解上,孩子认为妈妈否定了自己的伤心情绪,不理解自己,妈妈的关注点并不在自己身上,而在于娃娃身上。
所以琳琳的情绪其实是这样一点点恶化的:起初是玩具,后来是妈妈的不理解,再后来是妈妈不接纳自己的情绪,最后就是妈妈的冰冷对待。
正确做法
懂得共情的妈妈此时会抱抱孩子,先表示对孩子情绪的理解:“琳琳因为芭比摔坏了,很伤心是吗?来,妈妈抱抱。”
然后再表示共情:“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有个特别心爱的玩具才玩了一天就摔坏了,也是哭得稀里哗啦的。”
此时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这种情绪不是偶然的,是人之常情,而且孩子的情绪也会随着妈妈的话语转移,继而关心妈妈小时候是如何处理这个事情的,此时的妈妈再来适时地引导孩子,使孩子用正向的态度面对发生的事情。
2
过分同情孩子
案例
江江班上跟隔壁班级约好了周末举行一场足球联谊赛,为了能赢得这场足球比赛,最近一周每天放学江江和小伙伴都用心地练习足球加上本身具备运动天赋,江江很有信心周末能赢。
可是到了周末,从一早就开始就沥沥啦啦下起了小雨,眼看着雨一点也没有停的意思,江江失望地大哭了起来。看着江江哭得那么伤心,妈妈也在旁边心疼地不知所措,把江江抱到怀里说:“宝贝,别哭了,看你这样哭妈妈也很难过,唉,妈妈也没能力让雨停下来呀。”江江听妈妈这样说,边哭边埋怨道:“老天爷太坏了,专门跟我作对!”
看到江江这么伤心,妈妈也差点哭了起来。
分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很多事情是不得不接受的,江江当时很伤心,哭无非是给自己难过的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过一会儿就好了,毕竟这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事情,可是妈妈心疼孩子,孩子就更加心疼自己,妈妈的态度让孩子更加有了自悲自怜的理由,此时的江江已经顾不得勇敢面对现实,而是等待着妈妈的安抚,依赖于妈妈的怜悯。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妈妈是心疼孩子,但其实是不信任孩子的,她不相信孩子能很快从悲观情绪里走出来,也不相信孩子能有独自面对挫折的能力,而且妈妈没有正向引导孩子去面对挫折,反而把这种怜悯的情绪转移到自责上面,从内心责怪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天气。
此时的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不会去判断是谁的责任,也会被妈妈带动着情绪怨天忧人,并且沉溺于个人情绪里无法自拔,越来越伤感,觉得老天爷不公平,都是别人欠他的,越这样想他就越不会快乐,不愿意去接受挫折,更也不愿意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
孩子有权利知道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是不得不接受的,也有权利独自去面对和接受失败,如果妈妈不能正向引导孩子去面对挫折,那么就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些错误认知。
懂得共情的妈妈遇到江江这种情况,不会过度同情孩子,而是会对江江说:“下雨了你很难过是吧?我也觉得很遗憾,我小时候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过我后来接受了天气是自然的力量,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没关系,我相信,即使今天天气不好,球赛也会调整到另一个时间继续举行,我相信你一样能踢好的!”
妈妈的共情和理解会让孩子的内心迅速安定下来,并且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计划很好,但临时遇到阻碍不得不改变计划的时候,重要的是引导好孩子的情绪,增加孩子的内心力量。
3
给孩子不可行的建议
案例
菲菲今天回到家很不开心,妈妈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她的好朋友今天跟她说以后再也不理她了。妈妈说:“不理就不理呗,如果她这样跟你说,说明并没有把你当她的好朋友对待,既然她都没把你当好朋友,你也别把她当好朋友好了。”菲菲听了妈妈的话觉得更加伤心,边哭边说:“可是我想跟她玩呀!”
分析
菲菲遇到了社交上的烦恼,这让她非常难过,回家之后想要跟妈妈倾诉,其实她是想要得到妈妈的帮助,给出可行性建议,帮她解决遇到的难题。可是当她告诉妈妈她的烦恼时,妈妈表现出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妈妈也许从内心就认为这是小孩子之间的小矛盾,过几天就好了,所以妈妈并没有关注到菲菲的难过,而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跟你玩你就不跟她玩呗”。
妈妈的这种态度让菲菲觉得自己的倾诉受挫了,妈妈根本没明白自己重点表达的是什么,自己是想要得到妈妈的帮助挽回这份友谊,而不是让妈妈给自己下决断如何去舍弃这段友谊,因此当妈妈说出这番话时,菲菲觉得妈妈根本没关注到自己的情绪,更加伤心起来。
而且,妈妈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其潜在的含义其实就是告诉孩子:遇到挫折就放弃吧,再找一段新友谊就好了。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遇到挫折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放弃就好,再重新从别的地方开始。然而,从别的地方重新开始,谁又能保证不会再遇到类似的挫折呢?
正确做法
懂得共情的妈妈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建议孩子放弃,而是会对孩子说:“你的好朋友说不跟你玩了,你一定特别伤心吧?你能跟我说一下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她为什么会对你说出这样的话吗?”
总而言之,共情是要感受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通过试探性和引导性的询问,启发孩子一起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敞开思路,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现实,并且愿意去为扭转失败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