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儒家指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道,即道理,指处世哲学。后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核心原则(何谓中庸之道)(1)

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论语》所载虽然不多,却是儒家学说中最基本的内容。如《论语·庸也》所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说得非常明白,达到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论语·先进》中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但是,对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人们曾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这两方面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另外,用这种中庸之道处理各种问题,必须遵守“过犹不及”这个原则,这一点是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相区别的根本点。

中庸之道核心原则(何谓中庸之道)(2)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原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曾在北京大学任教过的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一文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认为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至今还未发现一种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文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中庸之道核心原则(何谓中庸之道)(3)

“中庸之道”这一儒学思想早已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孔子文化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影响,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平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更多的时候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壁炉;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总而言之,这种生活当为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中庸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一大性格特征。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走极端,动辄决斗,很容易形成对立局面;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

追求中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中庸之道已经渗透进中国人的灵魂中,它提倡“和”的精神,讲究平衡,讲究“度”,这些都使得中国人的精神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使得中国人在面临一次次改朝换代、一次次灾难时,依然忍辱负重而不是与自己的对立面一起毁灭。

与无边宇宙和大千世界相比,人类生存的空间是那样狭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若想解决这些矛盾,在西方人看来,就是要直线运动,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水火不相容,但中国人不这么看。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过度,不破坏平衡。这种中庸平和的处世之道,正是传统儒家思想最完美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