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估计就有人想怼我胡说八道,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理念,易经先于儒家而诞生,怎么在《易经》里说中庸?一个理念的提炼,从萌芽到拨云见日经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中庸之道的诞生和提出也是这么一个过程,中庸之道的根在哪里?就在《易经》。

易经阴阳之道的精髓(易经之妙十中庸之道)(1)

“中庸之道”被这个“庸”耽误极大,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形容一个不好的国君叫“昏庸无能”,就是说这个国君是个老糊涂,庸俗平常,那很想当然的,“中庸”就是中等昏庸,、中等庸常呗,所以,很多人尤其现在的人一看这个标题名就没有去探究其内容的兴趣了。古代庸通用,所以“中庸之道”也可以写为“中用之道”,这样一来顺眼多了。这就是标题的魅力。不过我们尊重古圣先贤,字还是写中庸,但要知道,其实是中用。说一个人很中用,那是极大的夸奖,说一个人很中庸,这人肯定不咋地。事情就这么神奇。

中庸之道基本的意思是什么?是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凡事求合理。还有其他解释,但其中心思想都差不多,文字不一样,内涵一样。为什么说中庸之道来源于《易经》?前面“以人为本”篇提到《易经》讲中,讲合理。我们在谈论一件事时,基本论调是什么?是这个事挺合理,这样处理不合理,为什么不说这个事这样处理很合法?因为合理比合法难多了。一个人犯法了就不要谈了,没啥可谈论的了,但合不合理永远可以进行讨论。生活中太多合法而不合理的事情了。中国很久以来就讲礼治,讲德治,西方愿意讲法制,说提倡法制,这是让爷爷跟孙子学走路。法制是下限,而礼治德治才是没有上限的上限,但太高了也做不到,那就要合理就好,中庸就好。

易经阴阳之道的精髓(易经之妙十中庸之道)(2)

那怎么才叫合理?有句话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总得有个标准,有两套判断标准,一套很简单,把公和婆的合理都拿出来分析分析,看看有没有交集的部分,若有,那就是合理的部分。要是没有怎么办?那就要讲三合:看那个理是不是合天理,是不是合人理,是不是合地理。说到这想起那些被好心人扶起来反而咬人一口的不是人的人,他或她也觉得讹人挺合理,但那只是其自己的恶毒的私心不是合理。当有一天良心觉醒,这将是他们永生的心魔。

易经阴阳之道的精髓(易经之妙十中庸之道)(3)

这个话题还没聊尽兴,但篇幅不能太长了,下一篇接着讲“细节决定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