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肖邦(夜雨滴答听一曲肖邦)(1)

音乐诗人——肖邦

生活总有起伏,心境总有变化,而不同的音乐总是带给人不同的慰藉。低沉失落时,需要贝多芬那样昂扬的激情;百无聊奈时,需要老柴那样壮阔的波澜;陷入复杂时,需要莫扎特单纯的明媚;而莫名的伤感抑郁袭来之时,听听肖邦,如歌如诗一般的歌唱,一颗漂浮的心顿然得以安放。

这样的梅雨时节,这样的夜雨滴答,当一串串珠圆玉润的音符倾泻而出,似从神秘的梦境流淌而来,又流向遥远的远方.......突然间感觉肖邦的夜曲,比莫扎特更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线条式的旋律弥漫开来,听者如乘一叶扁舟,荡舟江面,随着波浪起伏,赏江天一色,而这波浪,不是惊涛骇浪,是温柔的,轻漾着的柔波。但这柔波却也不是平稳单调的,一串串水晶般的装饰音给予了旋律更柔情委婉的情意绵绵,是难以言说的哀愁,却不过于悲伤;是动情的歌唱,却把情意深藏。这难道不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意境之美?是一个孤独者面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自白,却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夜雨肖邦(夜雨滴答听一曲肖邦)(2)

是啊,拥有“音乐诗人”之美誉的肖邦,一共创作了21首乐曲,这些夜曲就是一首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诗歌。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歌的国度,浸润着诗歌气息长大的我们,不免对这旋律多了更多的熟悉融通之感。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国人如此之多,也能说明肖邦音乐和我们文化的相通之处吧!

印象最深的是傅聪。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古典文学底蕴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父亲傅雷会和傅聪一起讨论李白杜甫,比较苏轼辛弃疾,也会探讨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谈到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的处理,谈到如何欣赏《长恨歌》,谈到其悲剧描写的中庸有度,并赞美《长恨歌》是浪漫蒂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也正因为如此,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傅聪,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奖项的中国人。

肖邦切合中国式审美的的诗意与优美,从来没有被国人遗忘,在周杰伦2005年11月发行的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那首《夜曲》,作词人方文山把肖邦解读出了古人的隐士精神。如:“为你弹奏肖邦的乐曲,纪念我逝去的爱情,而我为你隐姓埋名,在月光下弹琴。”这不禁让人刹那间,梦回魏晋风流时代,风度翩翩的名士居于深山,琴声悠扬........

夜雨肖邦(夜雨滴答听一曲肖邦)(3)

在这样静默的雨夜里,听一曲肖邦的夜曲,是平凡生活里的小确幸,是疲惫心灵的小洗礼。它轻轻地来,温柔地进驻你的心间;它淡淡地去,在你的心海荡起一串串轻盈的涟漪。但它的力量是温柔而坚定的,就像欧阳江河的诗歌《一夜肖邦》。

一夜肖邦

只听一支曲子。

只为这支曲子保留耳朵。

一个肖邦对世界已经足够。

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

可以把已经弹过的曲子重新弹过一遍,

好象从来没有弹过。

可以一遍一遍将它弹上一夜,

然后终生不再去弹。

可以

死于一夜肖邦,

然后慢慢地、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活过来。

可以把肖邦弹得好象弹错了一样,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象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

或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象一片开阔地,

象一场大雪迟迟不敢落下。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象刚刚才走开。

可以

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肖邦,

可以让一夜肖邦融化在撒旦的阳光下。

琴声如诉,耳朵里空无一人。

根本不要去听,肖邦是听不见的,

如果有人在听他就转身离去。

这已经不是肖邦的时代,

那个思乡的、怀旧的、英雄城堡的时代。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他在这首诗歌里诉说的:“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

是啊,夜雨滴答,听一曲肖邦,去寻找那最伟大的力量——温柔安静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