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这两年上海不少小区关闭了边门,仅保留小区主要进出口。不过,这些边门往往连接着周边硬件配套,这一开一关之间,关乎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小区边门能不能开?怎么开?成了很多市民关心的话题。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就有这样一扇特殊的边门,曾联通两边不同的居民区长达近十年。最近,打开边门的呼声,再次在两个居民区中掀起热议,这扇小门能否顺利重启?
十一假期前的一个晚上,安顺路上的美好生活服务站内灯火通明,来自虹桥居民区和爱建居民区的居民代表,正在就打开边门展开热烈讨论。“我们这边想,这个门就是以后永久开放的门,相互之间是信任为主。”“确实,这个301弄,需要开一个门,老年人非常方便。”
会议一开始,赞同边门打开的声音就一边倒,因为边门虽然开在虹桥小区,但恰好处于虹桥和爱建共用的一条小弄堂尾部,是近十年来两边多个小区居民的出行捷径。虹桥的居民从这扇边门走出,步行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他们一个老年助餐点,而爱建的居民从这扇边门走进的话,就可以走到最近的一个地铁站跟菜场,比从正门走的话要节省约十多分钟的时间。
不过,2020年开始,因为受疫情影响,这扇边门暂时关闭。虹桥街道本就老龄化程度高,边门关闭后,不少老年居民疲于绕路之苦。因此,边门重启一提上日程,大家都拍手叫好,甚至有人提议,干脆借此机会,彻底破墙除门,种上花草,实现畅行的同时,进行微空间改造。但这一设想,又让紧邻边门的虹桥小区部分居民心生顾虑。
不同的居民有不同的诉求,如何在更新改造、便利居民的同时,守住小区安全底线?属地街道、居民区邀请设计师、学者等专家团队介入,一同草拟方案,又召集居民代表一同打磨设计稿。短短半个多月来,大伙开了五次协调会,项目方根据居民的意见,重点从细节上提高安全系数,比如说增设回行通道和摄像头,减少非机动车穿行等,一扇边门就此有望延伸出一个190平米的微空间改造。项目设计师范浩阳表示:“门的方案其实我还是揣在口袋里的,万一大家还是要门,还是给大家讨论下,现在一路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顺利的。”
居民代表们的首肯并不意味着就此定稿,未能参会的居民意见同样需要被听到,特别是此前存在意见分歧的虹桥小区,更是在全小区就大家关心的安全问题展开意见征询。按照要求,征询需要三分之二的居民参与,四分之三的居民同意,这扇边门的走向才会尘埃落定。
虹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裔斐谈了谈发自肺腑的感受:“其实说句实话,我们挺怕,尤其是矛盾点比较大的事情,我们比较怕和居民开比较大的会,但是我们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来说,我们觉得是可行的,因为我们觉得,有一些事情,在我们的讨论当中就去面对掉,那也把他们的心门打开了。”
一扇门的开阖,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建设,打破隔阂、资源共享、社区交互,也扩大了社区治理的同心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认为,这首先是观念理念上的变化:“要把这个问题看成是,是一个更好的多元的观念碰撞,广泛的民主参与的载体,你要众人的事众人议着办,这样的话,你的共建共治共享,会更加有意义。
小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承载百姓生活感受最主要的载体之一。社区无小事,如何处理好小区边门问题,在安全和便利之间找到平衡,也是一场对社区自治能力和管理者水平的考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赵一凡 实习编辑:何雨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