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1)

设计思维是什么?

在讲之前,我们先来聊设计方法论。

设计方法论则是关于我们设计师认识产品/服务,改造产品/服务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设计师评估产品问题,定义并解决产品问题的思维方式、设计策略和参考准则的总和。参考准则的点,围绕某个设计策略之线,按照思维之面展开,就可以解决我们日常工作的绝大多数问题。

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2)

在设计工作中,点线面交织在一起,不太利于大家深入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拆解来看:

思维方式就是一套正确的设计流程,而设计策略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框架设计,参考准则最终用来设计并检验每一个细节设计。

国内外有哪些知名设计思维?

设计界最经典的思维方式包括英国设计协会的双钻模型,IDEO的设计思维模型,d.school的设计思维模型和Google的设计冲刺模型。

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3)

前两者的共性在于强调阶段性的发散与收敛。后两者的共性在于强调线性的推进节奏和设计验证的必要性。综合这些思维模型特点,我们可以总结一个更为通用和完整的三钻思维模型:

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4)

在三钻思维模型中,我们把设计的过程,拆分为三个阶段: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和验证阶段,三者形成一个闭环,缺一不可。

在进行设计专项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聚焦一个具体的设计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需要尽量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产品战略强相关:这样才能在大方向上和产品产品保持一致,更容易获得项目资源的高优先级支持。

2、体验价值强相关:这样我们设计师才能发挥最大的专业价值,避免越俎代庖,去做一些非我们设计专长的事,吃力不讨好。

3、任务流程强相关:设计点要相对宽泛一点,最好是一个完整的任务流程和决策流程。如果仅仅是修改一个元素,一个页面的设计布局,就没有必要成立一个设计专项研究了,直接出方案省心省事。

在设计方案推进的同时,我们也要定义好设计的衡量指标,可以通过可用性测试,灰度数据,AB测试等方式,获得相应的数据。去验证数据的变化是否符合预期,并沉淀相应的经验或制定优化策略,完成复盘总结。

验证阶段的发散和收敛,是为了验证和沉淀好的设计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设计要迭代向前,我们就必须吸收每一次的反馈。

经历了研究、设计和验证阶段,一个完整的设计专项流程就闭环了。在这里我们借鉴了前面各家的设计思维模型来定义整个设计专项的流程,也期望这套流程能对你的工作模式有所启发。

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20个设计策略!

根据设计的阶段和设计的目的,我们可以对常用的设计策略进行归纳和整理。

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5)

当我们要了解用户场景及目标时,我们可以选择5W1H,卡诺模型,同理心地图,用户体验地图,用户购买力模型,用户忠诚度模型等策略。

当我们要提升用户活跃度或某个产品指标时,我们可以采用AARRR模型,AIDA模型,上瘾模型,Fogg行为模型,PICK模型,八角形位分析法,用户行为路径分析等分析策略。

当我们要进行品牌设计和传达时,我们可以采用品牌价值模型,品牌动力金字塔模型,五角资产模型,BIOS模型进行设计指导。

当我们要评估设计结果时,我们可以采用Heart五度模型,GSM模型,LEFT模型和5E模型作为评估指导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任意一种设计策略作为指导时,都要先评估策略的合适性,确保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的吻合。再结合业务的真实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以便让通用的设计策略更具有业务针对性。

8大常见的设计法则

这一趴是设计师们最为熟悉的,我们从接触设计这个行业开始就天天和它们打交道,对于新入职的设计师更是要多学习、思考和反复练习。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尼尔森10大可用性原则,格式塔原理,交互设计7大定律。android和ios两大移动平台的设计原则。以及斯奈德曼8大界面设计黄金法则和其他我们归纳的8大设计原则。这一页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设计中会用到的所有基本原则。

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6)

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我按照界面设计和互动设计两类,将所有的原则进行了重组:

设计师的50个小技巧(设计师一定要知道的4大设计思维)(7)

经过上述归纳之后,是不是所有的设计原则显得简单了很多?

我们鼓励每个设计新人都动手去重组这样一张设计原则的全览图,这样可以加强自己对每个设计原则的理解,同时当自己处于某一个设计环节时,更容易想起要运用对应的设计法则作为指导。完成设计后,也可以用这些设计原则进行快速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