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告诉你真相,有卧龙相助却碌碌无为,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历史中的阿斗是被谁救了(历史学家告诉你真相)(1)

影视剧中刘禅的形象

相信大家对刘禅有所了解都因为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在小说中赵子龙七进七出将他救出,因此险些丧了性命,他当上帝王后却昏庸无能、贪生怕死主动降魏,将蜀国江山拱手让人,留下“亡国之君,丧邦之庸人”的骂名。后人也因此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懦弱无能、不能委以重任。而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为我们塑造的阿斗的形象是否真的符合历史呢?

我们都知道刘皇叔不止阿斗一个儿子,我相信他如果真的没有过人之处,人才辈出的蜀国是不会让他在位长达四十一年之久的(刘禅是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查阅古籍后我们可以将刘禅在位的四十一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卧龙辅佐十一年,却碌碌无为、卧龙病逝,单独执政三十载和开城投降,乐不思蜀达八年。

第一个阶段,卧龙辅佐十一年,却碌碌无为

历史中的阿斗是被谁救了(历史学家告诉你真相)(2)

诸葛卧龙

在这期间蜀国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作为君主的刘禅当然是要被点名批评的那一个。但这事也不能全怨刘禅,自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在蜀国的威望大增,再加上刘皇叔曾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都当爸爸了,父命难违啊!),于是乎蜀国的大事都“咸决于亮”。这就给外界造成一个假象:诸葛亮鞠躬尽瘁,阿斗弱懦无能。事实上阿斗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在诸葛亮北伐之事上,阿斗就劝过他“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蜀国当时的实力远不如魏国,这诸葛亮是不会不知道的,但是诸葛亮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了,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执意北征。此时的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只好举国支持诸葛亮北征。这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诸葛亮病逝在北伐途中,蜀国实力锐减。从这个阶段来看,为了蜀国上下的团结,刘禅栖身了大量的执政权,这样贤德的君主,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他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第二个阶段,卧龙病逝,单独执政三十载

历史中的阿斗是被谁救了(历史学家告诉你真相)(3)

影视剧中刘禅的形象

卧龙病逝后,蜀国的实力受到了重创,为了稳定蜀国的江山,刘禅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对外战争上,刘禅立马下令停止了耗费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并下令大赦天下,以此来缓解国内压力;在人事任免方面,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三权分立”,即大将军掌管军事、尚书令掌管内务、大司马掌管朝政,三者权力相互制衡,减少了决策上的失误;在农业上,刘禅减轻国内赋税,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蜀国呈一片安康之势。在这个阶段,蜀国经济实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国内政治局势逐渐稳定,刘禅改革功不可没。

第三个阶段,开城投降,乐不思蜀达八年

公元263年,魏国将蜀国都城成都团团围住,刘禅“怯战”,主动降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欢乐时光”。魏军兵临城下,刘禅却开门投降,此举看似贪生怕死,实则是为了蜀国百姓考虑。蜀国无论从军事,还是从经济,其实力都远不如魏国,再加上魏国已经将蜀国团团围住,假如这时候刘禅下令抵抗,则很可能导致城破后的屠城,遭殃的是守城的士兵和全城的百姓,而作为君主,刘禅则可以在手下的掩护之下弃城而逃。然而刘禅却勇于承担“懦夫”的骂名,保百姓于危难,如此看来刘禅不可谓不是一位敢于担当的君主。

历史中的阿斗是被谁救了(历史学家告诉你真相)(4)

乐不思蜀

再来说说“乐不思蜀”的事。刘禅投降后,司马昭为了试探他,在一次酒会中故意安排了蜀国的传统节目,在旁的人都为蜀国的亡国而感到悲伤,而刘禅却跟着节拍有说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见状便认为他没有羞耻之心,逐渐放下了对他的戒备。刘禅也因如此“没心没肺”的行为,被后人所不齿。但从现实来看:首先,刘禅身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亡国之君,已无抵抗之力;其次,自己的家室全在司马昭手上,硬来是行不通的;再次,司马昭是什么人?多疑多虑,稍有不慎恐怕性命难保。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刘禅的做法可谓是最明智的。

历史中的阿斗是被谁救了(历史学家告诉你真相)(5)

影视剧中刘禅的形象

从以上来看,你还认为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愚钝至极的人吗?才能堪比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这也是对他作为君主的最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