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在古代历史上,权倾天下的皇后和太后有很多,但是,真正成为大一统王朝皇帝的,只有武则天这一人。武则天出自并州文水县,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一带。14岁的时候,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被赐号“武媚”。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即位,这就是唐高宗。公元651年,武则天为李治生下儿子李弘。公元655年,李治正式册封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称帝时的年纪(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以)(1)

等到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彻底掌握了唐朝的大权。于是,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作为都城,这就是武周。由此,武则天不仅改变了唐朝的都城,还变更了唐朝的国号。那么,问题来了,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定国号为“周”,而不是“武”呢?

首先,在武则天之前,只有陈霸先使用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也即这种情况不是惯例。况且,陈霸先作为南朝陈的开国皇帝,确实拥有无可置疑的功绩。与此相对应的是,武则天则不具备类似的条件。

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诸王不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应李冲。

武则天称帝时的年纪(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以)(2)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武则天使用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无疑表明了他将会传位给武氏家族的意图,这将引起唐朝上下的更加激烈抵触。于是,武则天自然就放弃了这一方案。

同时,在武则天之前,各个皇帝在选择国号的时候,往往优先使用自己或者父辈的封号。比如刘邦建立的西汉,就是因为自己曾经被封为“汉王”。曹丕称帝时,使用的国号是“魏”,是因为曹操之前被封为“魏公”和“魏王”。至于武则天所在的唐朝,则是因为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在此基础上,唐高宗即位后,将武则天的父亲武士约册封为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这促使武则天在称帝时,定国号为“周”。

武则天称帝时的年纪(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以)(3)

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武则天定国号为“周”,和自己的姓氏起源自周王室后裔有关。武姓的起源存在多个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儿子即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

武则天称帝时的年纪(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以)(4)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姓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强,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王孙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后;来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由此,按照以上这两种说法,武姓源自于周朝王室,所以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武则天对周朝的礼制也颇为推崇。比如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重建的明堂落成,号曰“通天宫”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出现频率很高,最初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

再比如称帝后,武则天根据周礼,将三省六部中的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这六官。并且,在当时的唐人看来,古代的太平盛世唯有周、汉两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汉法,武则天却认为应承周法,所以以“周”为号。

武则天称帝时的年纪(武则天称帝时为什么以)(5)

此外,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则天被迫禅位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李显复位后,率百官到观风殿问武则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同年二月,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复称神都为东都,这意味着武周一朝画上了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