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认为,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拍摄而言,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要素:一是吸引人的题材(话题性);二是优秀的创作剧本(剧情性);三是题材与剧本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可过审性)。三项要素处于并列的地位,每一项都不可或缺,同时满足三者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少拍摄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后的电视剧了。
一.话题性
对比近几年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例如《大秦帝国》、《汉武大帝》、《隋唐英雄传》、《贞观长歌》、《长安十二时辰》、《延禧攻略》等。这些热播电视剧的题材都选自于我们耳熟能详,能够激起民族自豪感的朝代中盛世之治时期,它们不光出现在影视剧中,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在老百姓心中的存在感、关注度较高。导演以这些朝代为背景,架设在一个成熟的时空里,既帮助观众迅速进入了状态,减少了历史背景介绍等不必要的环节,也压缩了电视剧制作的成本,毕竟对于考究一个陌生朝代的服饰、用品、制度、生活方式等也是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
相比较之下,司马炎之后的晋朝则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光得位不正,存在时间短,而且没有出现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式的帝王和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之治等值得称颂的盛世。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自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完成统一后仅存在了36年,短短36年里,相继经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永嘉之祸,北方大片土地落于塞外五胡之手,使得北方成为人间炼狱,在短短八年里,呈现出“十室九空”的凄凉惨淡景象,中原汉族百姓人口锐减。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则属于六朝之一,偏安于南方一隅,虽然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对于这样一个无出彩的朝代,甚至黑暗的时代,而电视剧又以娱乐为主,自然很少在其中取材了。
二.剧情性
一部优秀的剧本,其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前后因果相联系,情节跌宕起伏。而两晋历史十分混乱,政权更迭频繁、人物昙花一现,剧本创作难度大。西晋的政治长期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司马炎统一三国后的36年里,涉及到众多的历史人物,例如,八王之乱中的各个分封为王的司马宗室们、还有贾后乱政中的各个人物、永嘉之祸后占据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各色人名和涉及的地名纷繁复杂。观众记不住,编剧不好编。若截取一段,前后联系太强,讲不清楚前因后果,所以不好拍。至于东晋,王、庾、谢、桓四大家族把持朝政,叛乱丛生。中间的各种尔虞我诈,无底线的争权夺利也是西晋的翻版,并没有什么新意,虽然出现过陶渊明、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玄等名人,但碍于东晋整体背景,也很少有人去以他们为原型创作剧本。
三.可过审性
西晋时期,外族不断内迁,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过渡,西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随着“八王之乱”的发生,西晋统治阶级力量消耗殆尽,隐藏的民族矛盾迅速暴发,各民族相互残杀,彼此之间互相敌视。若将这样一段历史拍成电视剧,则与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不会通过审查。东晋崇尚玄学清谈,对于五石散趋之若鹜,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其中同性恋文化也十分盛行。这些价值倾向同样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不会通过审查。
由此可见,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后的历史,在满足拍摄电视剧的基本要求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对于这样当前高风险低回报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故而之后的电视剧很少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