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32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娄诚@北京诚导,山东人,在北京从事导游22年。
24岁,我拼尽全力成为了一名导游。3年后,我开了一家旅行社。
在巅峰时天天不下团,边玩边赚钱,一天挣1000元。落魄时,失业3年,靠吃老本艰难度日,却也不敢轻易变换赛道。
现在,我从事导游行业已22年,发现生活没有想象中光鲜。随着社会发展,行业越来越内卷,大部分导游挣的都是辛苦钱,而且容易被人贴上强买强卖的标签。疫情突然爆发后,全国100多万导游集体失业,都在艰难度日。
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正所谓,遍历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976年,我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市。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曾当过小学“扫盲班”的老师。母亲是江苏人,在村里做过小生意,当过村委妇女主任。家里姊妹四个,我有一个哥两个姐,目前他们都在老家,就我在北京。
母亲的性格比较强势,在村委会“说一不二”,谁家有矛盾纠纷,都会找我母亲去调解。母亲对我们管教也很严格,从不宠溺,经常让我们做家务。
父亲的性格比较儒雅,属于典型的书生型,农闲时就在家看书,也有人到家里向父亲“讨教”。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上了看书,比较喜欢看地理,特别是介绍祖国各地山河风景的,感觉里面的画面很美。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走南闯北)
上学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记得在小学升初中的“小考”中,我考了全乡第二名,而且到初中后,还一直担任班长。
那时候,镇上出现了很多录像厅,非常时髦,我没事就去看录像。就是从录像里,我了解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想长大后一定要出去看看。
那个年代,初中毕业后,大家都喜欢去读中专,因为中专包分配,而高中还要读大学。因为想早点挣钱,我就去读了一个职业中专,学的是财贸专业。
其实,在填志愿时,我也不知道选什么专业,也没有人指导。只是觉得,当时的财贸专业比较火,对外贸易经济也在蓬勃发展,而且我本身也非常想到外面看看,所以才选了这个专业。
读中专时,第一年暑假,我和同学一起去了山东威海游玩。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门旅行,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享受旅行的过程。这也是我后面选择导游这个职业的原因。
(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那时起,我就立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家乡,到外面的大千世界看看,丰富自己的经历,拓宽自己的眼界。
中专第二年,大连有一个艺术学校来到济南招生,读完三年就可以拿大专毕业证。其中有个影视表演的专业,听老师说可以当演员,我就蠢蠢欲动了。我之前看了很多录像,觉得演员很酷,可以走南闯北,收入也一定很高。于是,我就报考了大连艺术学校。
在艺校期间,曾有一次实习,我去了大连的小平岛—蛇岛,主要工作是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景点。那时,我对导游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就提前了解了一下蛇岛的情况,有模有样地给游客介绍,那次实习也非常成功。
作家刘同在《一个人就一个人》里写道:“如果一定要和人比较,比成绩,比现状都是暂时的,要比就比谁更能沉得住气,更能在某件事情上沉下去。当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后,所有的辛苦都是乐在其中。”
(在创业初期,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
艺校毕业后,我来到了北京。一个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赤手空拳,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全凭着一股热情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但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只管拼搏,不问前程。
由于之前,我有过对导游的成功实践,再加上从小就渴望到外面世界闯一闯。于是,我就开始了解导游行业,购买书籍学习导游知识,准备考导游证。我深知,要在某一行业立足脚跟,就必须有这个行业的执业资格证,这是跨入行业的门票。
在没有正式进入导游行业前,为了养活自己,我准备先找份工作。这时我遇到了生命中的2位贵人,其中一位是24小时便利店的老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给我了一份工作。
当时,我在便利店打工,每班8小时,上一天,休一天,三班倒,一个月1500元,包吃包住。工作很轻松,就是导购、收银、清点货物。就是这份工作,使我在北京暂时立稳了脚跟。
每天下班后,我都直接回宿舍,把历年的导游证考试试题一一拆解分析,研究题型。同时,我还买了地图和旅游相关的书籍,把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浏览了一遍。那时候,生活虽然是两点一线,枯燥无味,但是我却过得很充实。
(我跟游客们的合影)
另外一个贵人是便利店老板的开酒吧的朋友,他让我晚上到酒吧里打工。有了这两份工作后,我就基本可以养活自己了。我用了一年时间,考出了导游证。真的非常感谢他们,给我一个外地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拿到导游证后,2000年,我就去了一家旅行社做组团。那时没有导航,网络也不发达,到外地旅游基本都是靠导游带。当时导游这个行业还是很吃香的,就像别人说的,边玩边赚钱,在旅游中顺便就把钱赚了,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业。
在旅行社,我主要负责联系北京的旅游团,比如各单位组团到外地去旅游,我就陪着他们。刚开始确实很兴奋,我可以全国各地跑,海南、江苏、云南等各地的景区每年都去一两次。举起小黄旗,戴着小黄帽往前一站,大伙都跟着你走,很是神气。
那时的工资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出团补助,带团出去每天补助100块。二是来自旅行社跟商家超市合作分得的佣金,分成比例都是在5%-10%之间,游客购买得越多,工资就越高。当然,我们不存在强买强卖,全部是自愿的。
(我每年都会去很多不同的地方)
其实,大部分导游挣的是辛苦钱,每天走七八个小时,讲到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绝大部分旅行社或者导游不存在强买强卖,只是一小部分人有这样的行为,然后又被媒体曝光,所以导致社会对导游存在一定误解。
比如,当地为了拉动经济组织低价游,希望游客去消费。但出现极个别游客故意找茬时,往往被断章取义,受伤害的是导游。我身边就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导游自己不仅要掏腰包赔钱,后来还被吊销了导游证,饭碗也没有,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在旅行社做了3年后,我觉得自己对导游行业比较熟悉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就想往更高层次发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有单干,才能走得更远。
2003年,我就从旅行社跳槽出来,加盟了一家旅行社的亚运村营业部。当时需要5万元的押金,我工资存了2万,又跟哥哥姐姐们借了3万,租了一间门面,请了2个人就开干了。
创业起步都是很难的,但既然迈出了这一步,就要把它走稳走踏实。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也是很好的人生经历。
(2008年,我创办的旅行社成员合影)
当时开旅行社最困难的一件事是拿火车票。比如组织北京的人到外地旅游,或者是外地来北京旅游,送游客返程,都需要旅行社帮出火车票。如果出不了游客需要拿套票,就要补差价给游客,利润空间会被压缩。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5年的“十一”期间,当时接了一个70多人的南宁团,结果我没有买到他们返回的火车票卧铺票。70多人在北京呆着,返场又返不了,我跟票务急得满嘴长大泡。
后来,实在没办法,我买了硬座票,然后到酒店召集游客,跟他们说:“因为‘十一’期间票比较紧张,只拿到了硬座票。如果愿意返回的,我们退差价,再加100块钱,愿意走的就拿着走。”最后,我赔给每人100块钱,才把他们送走。
那会儿,这种事经常发生,我们也是尽量想办法应对。后来,铁道部实行了申请团购,只要跟火车站签约交押金,就能提前一天去拿票,这才解决了票务问题。再后来,大家往返经常坐飞机,我们就跟航空公司打交道,这样反而好了很多,虽然票价高,但是有保证。
(导游最幸福的是可以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
在带团最高峰的时候,天天不下团,首尾相接,到了机场,把上一个团送走,又接着接下一个团,很辛苦。走得多了会有密集综合症,看到景区的人特别多,心里就烦躁,莫名的烦。现在的疫情之下,想想当时还是很幸福的。当然收入也是可观的,平均一天1000元左右,有时拿到2000元。
在旅游旺季,你会经常在广场上看到很多的导游直接躺在草坪或者石凳上休息。因为团队游览结束之后,他们还要安排第二天的行程,预定门票,安排吃饭等等,所以休息得比较晚,睡眠严重不足,只能躺在广场上小憩一会。
可是到2008年,因为奥运会,北京出台了旅游管制政策,而我们亚运村营业部,离鸟巢又很近,受到一些影响。从此之后,我生意就越走下坡路了,接的团越来越少,收入锐减,门面租金和员工工资都难以为继,不久之后就关门了。
回想这5年,我也没赚到什么钱,只是在郊区首付6万,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我却收获了很多快乐,游遍了大江南北,见识了很多趣事,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圆了儿时的梦想。正所谓,遍历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
(带团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乐在其中)
关闭旅行社后,我就转为专职的地接导游了,接待外地来的团队。大部分地接导游没有跟旅行社签合同,不帮交社保,没有基本工资,就是平时说的临时工。带一天团,就拿一天的补助,不带团的时候跟旅行社没有任何关系。
有句话说:“祖国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导游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决定了当地能给游客留下什么印象。现在游客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广了,不像以前没有出过门,导游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我们导游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随时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只有导游词比较有新意,能吸引人,才能够把这个团带好。我在一线带团队,虽然工作比较忙,但是还是在2011年升级考了中级导游证。
做了地接导游后,我就像打游击一样,一会跑一个地方,一个星期内接几家不同旅行社的单,就像在码头等货卸货的码头工人一样。旅游圈里有一句话说:“西安导游的嘴,黄山导游的腿。”但是,北京导游是说破西安导游的嘴,走断黄山导游的腿,为什么呢?
(看清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因为北京旅游景点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样。北京全是人文景观,需要导游给游客介绍的东西太多了。北京的二环以内,没有旅游大巴的停车点,我们一大早就进到二环,之后走天安门广场、走故宫、走景山、走北海,这些地方全靠两条腿走。所以,我们讲的不比西安导游少,走的不比黄山导游少。
做地接导游也只能是维持生存罢了,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很难改行,加上年纪大了就更难跨行从头来过了。
从2008年到2019年,这11年间,我在做地接导游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过学习。在疫情刚开始的第一年,我参加了旅游定制师考试,也考下来了。
疫情3年,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导游业尤为严重。停摆的旅行社,空无一人的旅游景点,安静的手机和朋友圈,无声地诉说着导游的无奈。老百姓不能出门,导游就直接失业了。不像饮食业,还能靠外卖维持,导游只能转行。
据我了解,全国有100多万导游。这3年多下来,很多的导游都转行了。有些找零散的兼职,比如做快递、送外卖、干销售卖保险等等,还有的去工厂打各种零工。也有一部分从事网上直播,就是云旅游,但往往是导游比游客还多。
(一家人外出旅行)
我现在住在燕郊,当时是为了孩子落户,在这边上学更方便,就住在这边了。从燕郊去北京过检查站很麻烦,来回一趟都要隔离。所以,我就没法到景区里跟其他导游一样去做主播,做户外的讲解,只能在网上直播一些琐碎的生活。这几年的收入都是零,全靠吃老本。
导游跟其他职业一样,是一份普通的养家糊口的工作。每个行业都良莠不齐,只是导游的负面信息曝光率比正面信息多,导致社会对导游产生了误解。其实,导游在工作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
例如,“中国最美导游”文花枝为了救游客左肢被截了,成为湖南十大杰出青年,被推举为奥运火炬手。还有香港旅游团去菲律宾时遭到绑匪劫持,导游为了保护游客丧生了。
(我坚信终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既然选择了导游,就要有勇气坚持下去,我坚信终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现在我希望把低价游取消,让旅游市场变得清朗起来。当然,最希望的还是疫情早日过去,回到2019年之前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我想,那也一定是所有导游期待的春天,真心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口述:娄诚】
【编辑:雪后草原】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