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1)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中国古人也发出过"学然后知不足"的感慨。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接触的领域就越广阔,疑问也就越多。

这也从另一个面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2)

01

最初提出"不耻下问"的是孔子,而孔子有次就拜小孩子为师。有一次,孔子在鲁国时率弟子乘车出游,半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在路中间用瓦片垒城玩。眼看车到跟前,小孩儿还在垒城,对这伙人不理不睬。

孔子生气了,责备道:"车来了,你不晓得避一避吗?"小儿回答说:"自古及今,只听说车避城,没有听说城避车的!"

顺手指了指垒起的"城"。

"说的有理。我得下去学习一些道理。"孔子把车停在路边,下车和小孩攀谈。

"你叫什么名字?"

"姓项名槀,无字。"

"几岁了?"

"8岁。"

"你知道什么火无烟?什么水无鱼?什么山无石?什么树无枝?什么人无妇?什么女无夫?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弱?什么雄无雌?什么雌无雄?什么为君子?什么为小人?什么为不足?什么为有余?什么城无市?什么人无字?"孔子问。

项槀答道:"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人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儿无字。"

答毕,项槀又道:"我能请教夫子几个问题吗?"

"说吧。"孔子说。

"鹅鸭为什么能浮?鸿雁为什么能鸣?松柏为什么冬青?"

孔子说:"鹅鸭能浮,是因为方足;鸿雁能鸣,是因为颈长;松柏冬青,是因为心坚。"

项槀道:"不对。鱼螫也能游,足却不方;虾蟆也能鸣,颈却不长;绿竹冬青,内心却空。"

孔子无言以对。

项槀又问:"天上星星有几颗?"

孔子说:"适才是问地,何必谈天?"

"那么地上碌碌有几间屋子?"

"且论眼前事,不要谈天说地了。"

"若论眼前事,眉毛有几根?"

孔子笑而不能答,叹道:"后生可畏。"

此后,孔子更加虚心问道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孔子的学识也更加与日俱增了。

这个世界无边无际,小孩子也能成为孔子的师傅。也正是孔子能把小孩子当成师傅,所以才增长了洞察天地万物的智慧,成为了一代"圣人"。

孔子相对于项来说,刚开始有些轻视,也就是"半瓶子水乱晃",但认识到自己知识有限后,马上变成了"一瓶子水不响"的状态,所以后面通过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知识不断精进,对后世产生了无限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声的,但他的"水"足够满,因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每个大人物都一样,都是"一瓶子水不响",一个人老处于"半瓶子水乱晃"的状态而不加改正的话,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人物。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3)

牛顿也一样,牛顿也常常把沙滩上玩耍的小孩子当成自己的老师。而我们芸芸众生谁也不会把小孩子当成老师,我们老觉得我们会教给小孩子很多东西,当我们也敬畏小孩子的智慧的时候,我们也会变得智慧起来。

我国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教子练字的佳话,至今仍在流传。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跟他父亲学字,背熟了父亲关于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的笔势论,记住了横、竖、点、撇、捺的书写要领,自己觉着练得差不多了,便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了只是摇头、叹气,见一个"大"字的回势,竟写得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点了一点,改成"太"字。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4)

王献之又把字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完也感叹地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父亲。王献之简直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添上的。王献之惭愧之极,不觉中又想起了开始学字的窍门儿。

父亲指着院里满满的18缸水说,吾儿若问何窍门?劝儿练尽缸中水。从此,王献之把这句话视为"金律",对照父亲以及其他书法家的字细看苦练,待到写光了"18大缸墨水,终于也成为名震晋代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并称为书坛"二王"。

王献之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家,真正开始于他接受母亲的教诲后彻底放下傲气的那一天起,"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当一个人处于"半瓶子水"状态的时候,他永远不能正视自己,也就永远达不到事情的本质,只有你真正沉下心来、非常客观地对自己定位之后,才能有达到更高境界的前提。

半瓶子水的人永远是心浮气躁的,王献之也是这样,当他真正沉下心来之后,真正的进步就开始了,当他一言不发、不再期待人们的表扬的时候,他就踏上了"大家"之路。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越是有涵养、越是有实力的人待人越是谦虚温和,而稍微有点地位的人往往飞扬跋扈、旁若无人,这也就是"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所揭示的真理。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5)

02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是一个很常见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确实是这样,当瓶子里只有半瓶水的时候,摇摇晃晃,在太阳下还晃得人眼花,发出声音。

而当水满的时候,是静声不动的,就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一样。这确实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道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认识越深刻的时候,越存在敬畏之情。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当一个人高声阔论、大发宏论的时候,我们仔细听,往往并不是那么回事,而另一个人,只是在那儿静静地听,然后偶尔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半瓶子水的人比没水的人好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信,但只有一瓶子水的人才真正让人信服。

一瓶子水的人和没水的人都能做到谦恭,只有半瓶子水的人吆五喝六,出丑弄怪,而这样的人其实很多,所以我们不要做半瓶子水,半吊子人。

有一瓶子水的人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心存敬畏。他把自己放低、放低、再放低,一声不响。而浅尝辄止的人恰好相反,对一些问题,他一知半解,但表现欲强烈,于是大发宏论,恐怕别人不同意自己的见解。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6)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一次听一个数学讲座,听完后,人们期待着他发表一番议论。

苏教授只朴素地说:"我没听懂。"一句"我没听懂,"让人肃然起敬。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在于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当一个人真正承认自己知识有限的时候,他离智慧也就不远了。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7)

03

一个人平时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做人礼貌,这和他内在所具备的知识有关。在古代,我们常以玉比君子。说君子像玉石一样温润,光华内敛,不刺眼,不炫耀,谦和守下,不咄咄逼人,这就是修养。

古人读书最重要的一条是修身,只有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读书是学知识,只要分数高,啥都不重要。

所以现在很多人脾气暴躁,话没说两句就要粗言问候,情绪总比知识来得快,脾气总比涵养少的多。这样的人读再多书,也不能算有修养。

修养,就是你经历很多事,看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人后,你舍弃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垃圾,最终留下来的东西。

修养,就是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风过后,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串气味,很香的气味。你可知道,这气味是他身上特有的味道。

这种味道的名字就叫做修养。

而"半瓶子水"的人就是缺乏修养,往往色厉内茬、外强中干,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纸老虎"就带有这种特色。一个人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心里最深处,而一件事物真正的本质也只有清空所有的欲念和骄气后才有可能去达到。

现在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到底是要做"一瓶子水"还是"半瓶子水"呢?

什么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