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邪恶中拯救自我电影深度解析(欲望的眩晕让电影更深刻)(1)

奥利维耶·普里奥尔(Ollivier Pourriol)(图片来源:作者官网)

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电影研究分为四类: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学。其中,电影理论是“立足于电影世界的内部”从根本上对电影或影片进行思考,而电影学(filmologie)则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生物学家从外部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

这种分类法算得上详尽而全面,即便近年来比较时兴的电影主题学也被收入囊中,可归入“电影批评”一类。在方法上,电影主题学与文学批评中的主题学同姓不同宗,都是立足于同一作者的所有作品,从中剥离出反复出现的若干主题,以揭示作者的内在世界及其作品的内在特质,不同之处只在于分析的对象,前者是电影,后者是文学。

然而,手中的这本《欲望的眩晕》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也不可归入麦茨所谓的“电影学”。正如其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通过电影理解欲望”:欲望是主题,理解欲望是目的,而电影充其量只是达到这一目的途径和方法。像是用哲学作为制作工艺,用欲望做竹签,把多部电影串联在一起,做成一串糖葫芦。也像是另一种电影主题学,但不再以电影为主线,而是以欲望这个哲学命题做主线。

左:德勒兹 右:《时间-影像》法文版书影(图片来源:网络)

从邪恶中拯救自我电影深度解析(欲望的眩晕让电影更深刻)(2)

▲萨特:“众所周知,欲望其实不仅仅是渴望(envie),也即清晰的、半透明的、通过我们的躯体而以某个事物为目标的渴望。欲望的特质是混沌(trouble),‘混沌’一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欲望的本质:混沌的水与透明的水相对立;混沌的视线与清晰的视线相对立。混沌的水仍然是水,它保留了水的流动性及其他本质特征,但某个不可捉摸的存在物却扰乱了水的透明度,与之浑然一体,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好像是水自己变得黏糊。”

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有了哲学的撑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某些电影学者可能不屑言及的影片便显得深刻了,至少有了那么一些值得咀嚼的味道;有了电影的映衬,那些平素似乎令人难以企及、拒人千里之外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也变得亲切了,显得平易近人——萨特在创作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的同时还著有多部小说和戏剧,理由和效果也是如此。

虽如此,奥利维耶·普里奥尔在中国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欲望的眩晕》是他被译为中文的第一部作品,前路漫漫。普里奥尔1971年生于法国,哲学教师、讲演人、作家,曾提出“电影哲学”(Ciné-Philo)的概念。所谓“电影哲学”,顾名思义,既是电影中的哲学,是电影的哲学,也是哲学大背景中的电影,这在《欲望的眩晕》中就可见一斑。为了阐述这一概念,他在法国各地做过一系列讲座,懂法语的读者不妨登录他的个人网站(cine-philo.fr)一窥堂奥。

凭着“电影哲学”的概念,凭着他执着的宣讲,我们有理由相信,《欲望的眩晕》不会是他被译介到中国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是他的欲望,是译者的欲望,想必也是读者掩卷之后的欲望。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姬·芭铎的臀部,黑格尔为我们分析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殊死斗争,吉拉尔将为我们讲解《玩具总动员》里的模仿欲,德勒兹为我们展现莎朗·斯通在《赌城风云》中的性感,柏拉图为我们描绘《柏林苍穹下》中的爱之眩晕。

总的来看,每一章都和某个哲学家密切相关:萨特在第一章里屡次出现,第二章是黑格尔,第三章和第四章均为勒内·吉拉尔,第五章是柏拉图,第六章是德勒兹;与此同时,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一部影片(很多时候只是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支撑并佐证所要阐明的论题。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

文/方尔平


图书介绍

从邪恶中拯救自我电影深度解析(欲望的眩晕让电影更深刻)(3)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

[法] 奥利维耶·普里奥尔 (Ollivier Pourriol) 著

方尔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姬·芭铎的臀部,黑格尔为我们分析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殊死斗争,吉拉尔将为我们讲解《玩具总动员》里的模仿欲,德勒兹为我们展现莎朗·斯通在《赌城风云》中的性感,柏拉图为我们描绘《柏林苍穹下》中的爱之眩晕。

总的来看,每一章都和某个哲学家密切相关:萨特在第一章里屡次出现,第二章是黑格尔,第三章和第四章均为勒内·吉拉尔,第五章是柏拉图,第六章是德勒兹;与此同时,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一部影片(很多时候只是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支撑并佐证所要阐明的论题。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

从邪恶中拯救自我电影深度解析(欲望的眩晕让电影更深刻)(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