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的问题,讨论了两千多年,一直都争论不休。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说,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至今都有众多拥趸。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他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而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所以他推导出人性本恶的结论。

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1)

古代这些思想家,同时又都是厉害的辩论家。如果我们单单站在其中一个角度,就会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看孟子的说辞,我们会点头说:“对,人性本善!”再看荀子的说辞,我们又会点头说:“也对,人性本恶!”

这是两个最有名的人性辩论家,其实还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思想家。其中一位就是孟子用来反证性善论的告子。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意思是人性就像水流,没有东西方向之分,也就是没有善恶之分。

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2)

孟子比较精,顺着告子的意思说水流确实不分东西方向,但却分上下地势。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所以人性还是善的。这里,孟子虽然取了个巧,但我觉得如果深入辩论,孟子并不能用水流证明人性本善。

另一位是明代创建心学的王阳明,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实他这时已经否定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论点,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恶之分是意念触动了。

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3)

综合以上思想家的观点,其实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一个结论——人性本无善恶,它一开始就像流水,哪边好走就朝哪边流,这其实就是一种逐利行为;但万事万物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自身生长来说,逐利本身是善而不是恶;只不过,这个个体的逐利可能是对其他个体的伤害,于是造成了恶。

在性善论的角度,“逐利”的目标是社会之利、他人之利;在性恶论的角度,“逐利”则是追逐自身之利。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团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同时也不能伤害别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是善之善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