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专家:

张宏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感染中心 主任医师

据研究表明,科学家从200多种蝙蝠体内,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目前,正在肆虐的2019-nCoV病毒也被高度怀疑来自于蝙蝠。那么为什么这些让人类谈之色变的病毒,却不能感染蝙蝠,使之生病呢?

这一问题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基于有限的研究资料,可能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高体温说

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的正常体温比其他哺乳动物正常体温更高,和鸟类相似,达到了38~41℃,相当于人类高烧状态。当病毒遇到蝙蝠时,高体温会使得蝙蝠体内的病毒无法大规模繁殖。因此,蝙蝠体表虽然携带了许多病毒,但这些病毒却不能侵入蝙蝠体内,它们可以“和谐相处”。

二、干扰素说

有学者认为,蝙蝠之所以可以携带病毒又不患病死亡,是因为其控制干扰素分泌的STING通道蛋白基因发生了突变,而这一基因在哺乳动物中是高度保守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哺乳动物的STING通道蛋白的基因是一致的,但蝙蝠却发生了突变。这一突变使得蝙蝠的细胞受到病原体攻击时,不会“过度反应”,干扰素激活受到了一定抑制,这样,蝙蝠受感染后它的干扰素水平不高不低,可以控制病原体浓度在一定水平之下,不至于发病死亡,又不会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产生严重的炎症。


蝙蝠感染的冠状病毒(为什么蝙蝠不会被冠状病毒感染生病)(1)

三、抑制炎症说

根据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由杜克大学医学院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让蝙蝠成为毒蛊而不死的关键在于——蝙蝠抑制炎症的能力。

人类染上病毒后,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步反应就是炎症反应,发烧是其典型症状。虽然炎症反应在适当控制时有助于对抗感染,但也有证据表明它促进了传染病造成的损伤。

NLRP3炎性小体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科学家把蝙蝠的NLPR3作为了研究对象。科学家比较了蝙蝠、小鼠和人类免疫细胞对三种不同RNA病毒的反应,它们分别是甲型流感病毒、MERS冠状病毒和马六甲病毒。结果发现,与小鼠和人类相比,蝙蝠体内NLRP3介导的炎症明显降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NLPR3的蛋白活性和其他动物比,相对较低。

科学家认为,这表明蝙蝠并非拥有超强的抗感染能力,而是对感染有着更高的耐受能力。换言之,炎症反应的削弱使它们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

当然,我们需要特别避免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携带多种病毒的蝙蝠祸害了人类,应该消灭它们。

首先,消灭任何一种物种都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对人类的害处比病毒传播大得多。

其次,事实上,蝙蝠在自然状态下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物种的情况,在其免疫系统的严格控制下反而并不常见。但如果我们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或者对其进行大量捕杀,这些压力事件会破坏它们先天免疫系统的效能,导致病毒的加速复制和释放,最终使这些病原进入人类社会大肆传播。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些疫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祸。

参考文献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605748?utm_source=cn.wps.moffice_eng

2.https://zhuanlan.zhihu.com/p/36861512

3.http://wiki.epiman.cn/doc-view-40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