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致富路(走老区看老乡⑨)(1)

【老区名片】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地处豫北太行山区的鹤壁市淇县,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二类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曾率部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为民族独立建立了卓著功勋。

革命老区致富路(走老区看老乡⑨)(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戈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晓芳

1月19日,记者来到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通往蜘蛛峰景区的台阶两侧树满了彩旗,在满山雪景中格外耀眼。

“这636个用石条铺就的台阶,是徐书记带领大家一锤一钎打出来的。原本需要半年工期,我们只用了43天!”谈及大石岩村这项“奇迹”工程,村民孔水洲十分自豪。

他口中的徐书记,是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

2016年10月,为积极响应淇县“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号召,已在省城退休的徐光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大石岩村任第一书记。

太行山雄奇险峻,让大石岩村多少年来绕不过一个“穷”字。全村近五成农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省级贫困村“实至名归”。

大石岩的出路在哪里?甫一上任,徐光便揣着这个问题,拖着装有4个心脏支架的病躯走遍每一个自然村。站在海拔逾800米的朝歌寨向下望去,总面积19.6平方公里的大石岩村怪石、河沟、洞穴、古建筑目不暇接,随便指个山头,都连着殷商时期的神话传说。开了多次“诸葛亮会”,徐光决定修路、发展乡村旅游。

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曾意志消沉、精神涣散的村民们卯足了干劲修路、绿化,大石岩村先后谋划实施自然风光游、传统古村落游等4条旅游线路,建设占地15亩的停车场,并将废弃的荒宅改造成可接待200人用餐的食堂。3年来,从未有过集体收入的大石岩村实现增收近50万元,全村2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257户已实现脱贫。2018年,该村入选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全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被群众称为“大石岩村致富之光”的徐光,仅是淇县众多“头雁”中的一员。2014年以来,为破解农村人才匮乏、基层发展无力的难题,淇县县委大力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先后回引“头雁”38名,精选“头雁”14名组建乡村振兴智囊团,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近40分钟,记者来到淇县黄洞乡东掌村。一进村,“艺术东掌”四个大字很是吸晴,但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民居外墙上的彩绘,简单的图案、明亮的颜色,为整个村子平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这些彩绘图案是近两年村里发展艺术写生基地后画的。”东掌村党支部书记王五喜介绍,2016年,入选淇县“头雁回归创业计划”的王之玺来东掌村任第一书记,在了解到该村风景秀丽、明清古建筑众多、适合户外写生后,他产生了开展“艺术扶贫”的想法。

“我们先后对接了省美术家协会、郑州大学等协会和院校。实地调研采风后,专家们对咱村的风景和现存古建筑评价不错,也更坚定了我们打造艺术写生基地的信心。”王之玺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打开村子知名度,王之玺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不断走出大山开展推介、谋求合作。3年来,与东掌村签约共建艺术写生基地的高校和机构多达15家,该村累计接待写生人员1万余人次。

东掌村火了,“写生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

“俺开的农家宾馆一次能接待90名客人住宿,每人收费80元/晚,一年下来能挣个四五万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村民王小五笑着说。

不光王小五,“写生经济”释放的红利正惠及每一位村民。前来写生的人多了,游客也随之慕名而来,村民自家产的脱毒红薯、高钙小米、笨鸡蛋等土特产一下子变身“抢手货”。

据王之玺介绍,近年来通过“艺术扶贫”、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等形式,东掌村2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224户已实现脱贫,东掌村同辉县市郭亮村一样,在艺术写生领域形成了良好口碑,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

群雁高飞头雁领。5年来,在“头雁”带领下,淇县共引进项目43个,吸引投资553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70余万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30余万元。在徐光、王之玺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广大老区群众走出了一条“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发展之路,并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明确的思路,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奋勇迈进。

【记者手记】

头雁昂首鸣,群雁振翅飞。

这里的“头雁”,是驻村干部、是致富带头人、是返乡创业的“能人”……脱贫攻坚需要“头雁”,革命老区的振兴更离不开“头雁”,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书写担当,用真情拉近距离,用心血与汗水扛起责任,引领老区群众逐步走出贫困的泥淖,用赤诚的初心、忘我的情怀、不懈的奋斗,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英雄赞歌。(视频拍摄:蒋晓芳 鹤壁电视台,视频剪辑:孙美艳)

编辑:张菁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