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音刷经常刷到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各种改编层出不穷,我们的学生面临各种学习压力叫苦连天,面对国家的“双减”政策,我们重新来研读下这篇教人劝学,古时候长辈对晚辈孜孜教诲。

宋濂:生于元末明初,元朝统治最为混乱的时期,开篇即讲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在一个出生家庭并不好,又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能达到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高度。在明朝,宋濂的文学底蕴达到了什么高度?就连刘伯温也曾对朱元璋说:“宋濂(文)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他的文名远播国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间,朝鲜、日本、安南等国使节曾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这种文学大家竟然为了一个同乡晚辈写了一篇共690余字的劝学文章。我们在看这篇文章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至于宋濂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下次会专门说一下。

送东阳马生序是怎么劝学的(从送东阳马生序看古人如何劝学)(1)

宋濂

在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也就是说,此篇文章是宋濂晚期所作。东阳马生又是何人?文中写道“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注意,这里说的是“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很赞美他的德行,但是,在我这里看来他还不行。这是一种很委婉的表扬。毕竟东阳马生可是学至太学,并作为优秀老乡代表受到领导接见的年轻小伙,已经是很优秀了。宋濂对年轻一辈的期待还是很高的。所以写下这篇《送东阳马生序》以资鼓励。

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只有一个观点便是“读书改变命运”现在这社会充斥着各种读书无用论,什么我家三代的努力岂是你一人努力就可以相比的的言论各种充斥其中。我们在来看下东阳马生的背景,在明朝时,就能在太学学习两年有余,而且接受宋濂的会面,这种背景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看全文第一部分60%是宋濂说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我这里便简化一下。第一点:我小时候家里没钱,买不起书,便去借人家的书来抄录,冬天抄到手软,手又冷,我还是按时抄录完成把书准时送还人家。第二点:我去拜访有学问的老师,背着书箱,走在大山里脚上的皮肤都冻开裂完全不知情。第三点: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这点也是现在读书人所缺少的品质,不知为何而学。当各位附近的同学穿名牌时,不妨用这句激励自己。

第二部分便是开始教导马生占全篇的2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在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这句的语气是不是像极我们的长辈对我们的教诲,你们的条件好多了,但是没有成绩,这是什么问题?并不是天赋,而是你们不够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是怎么劝学的(从送东阳马生序看古人如何劝学)(2)

《送东阳马生序》已经入选九年级语文教学课材了,本不应继续再说,想当初各位应该都是全篇背诵的,在这里说个题外话,有一年冬天期末前寒潮特别厉害,学校就放假回家,后来没几天又回去上学了。得知要上学的消息同学们很崩溃,各种找渠道举报。我有个同学在微博上和一个类似于县教育局的反映情况,然后那人回了她一篇《送东阳马生序》……

或许我们国家的“双减”政策正是要区分出宋濂和马生这样的区别。真是专心学业的不管在凛冽的寒冬或者是酷暑。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热爱学习的心。所以各位家长也别在抱怨什么电影会影响自己的孩子,什么游戏会影响自己的孩子,我在这里送一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