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名家传承原味(资格戏迷庞明忠创办川剧团)(1)

川剧名家传承原味(资格戏迷庞明忠创办川剧团)(2)

8月19日,即将告别三伏天的成都,暑意甚浓,不想置身仿若巨大蒸笼天气中的成都戏迷,邀上三五好友走进剧场,看一场蜀风雅韵、气势恢弘的川剧折子戏,真是一种享受!这不,由民中川剧团带来的《三金殿》《裁衣》《大盘山》《怒斥责夫》等折子戏,就在成都戏窝子悦来茶馆一一上演,深受戏迷的喜爱。尤其是其“出品”的现代川剧大幕戏《布衣张澜》,不仅曾于上月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登台演出,9月更是将在成都演出,备受期待。19日,民中川剧团创办人庞明忠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为读者揭秘剧目创作的幕后故事。

川剧名家传承原味(资格戏迷庞明忠创办川剧团)(3)

创作

《布衣张澜》登上北京舞台

起源于唐代的川剧,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这种融合了四川方言、民俗、声韵、音乐的戏剧,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酝酿沉淀,逐步形成了今日有“生旦净末丑”五类角色,“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成熟戏种。

四川人喜欢看戏,但庞明忠明白,想要留住老观众、培养新观众,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于是他要求川剧团每年都要创作新的大幕戏。这几年民中川剧团创作了很多优秀川剧,其中以《布衣张澜》最为有名。“在创作剧目时选择题材很关键。”

2013年,在庞明忠的坚持下,有了这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纪实川剧《布衣张澜》。“张澜先生祖籍四川西充,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取得最后胜利,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一生是非分明,关注民生,严守清廉,担任嘉陵道尹、四川省长等要职,却严守清廉,勤勉奉公,家徒四壁,三餐素食。在开国大典时仍然以一袭布衣长衫、平民本色站立天安门城楼上,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行和形象家喻户晓。”

《布衣张澜》以川剧形式表现了民主斗士张澜的一生。该剧的编剧由重庆市川剧院、国家一级编剧隆学义担纲。该剧通过北京专家评审后,于2014年夏天进入排练阶段。《布衣张澜》共分4场,分别为“布衣犟项”、“布充清泉”、“布衣苦舟”和“布衣平生”。 在2014年11月在成都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2015年,该剧在张澜先生的家乡西充连续演出50场,深受观众欢迎。

今年7月,大型现代川剧大幕戏《布衣张澜》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名单。此次全国共有32台剧目入选,《布衣张澜》是四川唯一一部入选的剧目。庞明忠告诉记者,当得知自己的川剧团要去北京演出时,自己激动的3天没有睡觉。“当初创办川剧团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去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去北京演出了。” 7月7日、8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布衣张澜》,受到观看领导、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下一步,庞明忠想把《布衣张澜》做得更精致,力争明年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然后进行新一轮的巡演。

传播

资格戏迷68岁办川剧团

除了《布衣张澜》,民中川剧团近年还自筹资金创作了《老子儿子孙娃子》、《湖广填四川》等剧目,深受欢迎。其实,已经古稀之年的庞明忠,在退休之前并没有从事川剧工作,而是一名颇为成功的企业家,2010年荣获“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并喜获“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68岁的庞明忠决定创办川剧团,缘于他和川剧的情缘。

庞明忠出生于西充川剧家族,“我们庞家班在当地是很有名的,当时我们戏班的乐队全是我们明字辈的。” 从小,庞明忠就跟着爷爷奶奶听川剧、学川剧,“《马房放奎》是我学的第一个戏,《别洞观景》是我和姐姐反串出演的一个剧,我男扮女饰演的旦角白膳仙姑,潇洒自如、神形兼备的做派与招式,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后来虽然没有从事川剧工作,但庞明忠是资格老戏迷,甚至为了传承、传播川剧,他于2012年7月9日在西充成立了民中川剧团。后因种种原因,民中川剧团落户洛带。据介绍,目前的民中川剧团共有52名演职人员,演员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最大的演员71岁,最小的23岁。“川剧讲究的是童子功,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学好,所以我们团的平均年龄算是年轻的了。” 更让庞明忠骄傲的是,“我们团里有国家一级演员2人、二级演员9人,国家二级作曲1人,金奖得主1人、文华奖得主1人。”

传承

一家三代参与川剧事业

2014年9月,剧团来到川剧窝子悦来茶园演出。庞明忠很重视川剧的教化作用,他觉得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是很有意义的。“川剧很有深意,因此可以很好地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而且,为了让老戏迷能够想听戏时就能听到,民中川剧团常年坚持演出,不论是高温的三伏天还是寒冷的大冬天。

如今,为了让川剧团更好的发展,庞明忠已经做好了“换血计划”,“我们打算用3至5年的时间,选出20名左右的新演员,让老演员做指导老师,这样我们的队伍就年轻化了。”庞明忠是个做实事的人,他所规划的事情都是有安排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民中川剧团将会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安排学生到川剧团实习,实现双向选择。

而为了防止有一天自己不能承担起川剧团的重任,庞明忠一家三代都参与到川剧团事业中来。“我的小孙子才十几岁,我问他是否愿意传承川剧,他表示有一天父辈不能承担的话他会把担子挑起来。”对于民中川剧团,庞明忠做了很全的打算,他希望将这个川剧团世世代代做下去,让川剧传承下去。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