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黄国平的一封信(中科院院士赖远明)(1)

赖远明

■本报记者 马卓敏

“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长远,是成功的起点。”中科院寒旱所赖远明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赖远明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从小认真做事、勤奋踏实的思想帮助赖远明走出山乡,开始了一段求学生涯。回忆起当初从南方来到地处兰州的中科院寒旱所攻读研究生,赖远明感慨自己已经和高原冻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从贫寒中走出的院士,赖远明深知一切来之不易。自小的家庭贫困并没有阻碍他虔诚求学的道路,他带着一份使命感,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

在青藏铁路设计之初,作为“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结构的设计理论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赖远明的工作就是要给青藏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长期从事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的赖远明认为,当初青藏铁路建设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没有相关学术规范,而理论分析又难以攻克。

没有科学数据,赖远明就带领科研人员克服高寒缺氧的实际困难,一次次深入高原试验现场,采样本、测数据。

赖远明记得,一次他和同事们在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隧道采岩样,要进入隧道内六七百米的地方工作。由于隧道还没有打通,空气流通不好,空气非常稀薄。“当时我的高原反应很严重,还是强忍着完成了采样。”而自那次以后,赖远明就落下了后脑勺疼的病根。对于这次经历,赖远明不愿多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我们那个年代,研究冻土是绝对的冷门。”当时还在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任教的赖远明对冻土科学本是“门外汉”,可当他得知冻土研究在国际上还是空白,在我国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的时候,赖远明便逐渐爱上了这个“冷门”,并对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

如今,来西部32年,结缘冻土二十一载,赖远明感叹,冻土研究这门“冷学科”,正在因为国家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发展。

尽管如此,赖远明坦言,如今依然还有很多与冻土领域关系密切的工程需要更多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他也常对学生说,青藏铁路给了他报效祖国的机会,做科研不仅要发表论文,更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科学报》 (2016-06-01 第2版 科技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