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永定门外大街西侧的燕墩公园建成开放。这处城市休闲公园面积达1.9万平方米,不但吸引了许多周边居民前来游玩休憩,还引起很多老北京人的注意。“燕墩”您可能听着有点儿耳生,但它当年可是北京城五大“镇物”之一,是一处地道的古迹。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1)

1917年张勋复辟时,讨逆军在永定门外集结,远处为燕墩。

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边长14.87米,台面边长13.9米,台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墩台西北角有两扇石门可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矗立着四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相传燕墩始建于元代,最初名为“烟墩”。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2)

庚子之变后,燕墩近景。

据说,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对《易经》颇有研究。按照五行学说,需在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五个“镇物”,才能保得北京长治久安、稳稳当当。东方属木,以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神木厂为镇物;西方属金,以西直门西北方向大钟寺的大钟为镇物;北方属水,以北京城西北郊的瓮山泊(即后来的昆明湖)为镇;中方属土,以万岁山(又称煤山,清代改称景山)为镇;南方属火,南边的镇物就是永定门外的烽火台——“烟墩”。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3)

清末民初的永定门外,可见城楼、箭楼和护城河。

燕墩初建的时候只是一个土台子,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修外城时,才将土台用砖包砌起来。到了清乾隆年间,官方又对燕墩进行了精心打磨,不仅增建了九龙宝盖石幢,还在碑座束腰处用浮雕手法刻画出二十四尊水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4)

1920年至1921年,永定门外关厢,可以看到远处的燕墩。(瑞典)喜龙仁摄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碑身镌刻的《皇都篇》和《帝都篇》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在《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帝都篇》论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城的优劣,分析了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作为都城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德不在险”的治国理念;《皇都篇》则追溯了北京的历史沿革,描写清朝入关以来北京城的兴盛。

写到这里,乾隆皇帝笔锋一转写道:“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不知当时正值春秋鼎盛的乾隆是真感到了帝国潜在的危机,还是只有感于“月满则亏”的规律,自勉一下。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5)

永定门箭楼北从门洞隐约可见外面的二层小楼,往南走就是沙子口。

清代一首竹枝词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烟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丽正门”是元大都南城墙中间的城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正阳门。早年间,出了永定门是一条由人、马、车走出来的沙土路。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从沙子口这个地名就能想象出那黄沙满天的情景。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6)

1920年代的永定门城楼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摄

明清时期,永定门既是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拱卫京畿的战略要道。清政府曾在永定门外安扎了72座营盘,当地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这“一挡”指的就是燕墩。遗憾的是这“一挡”既没挡住八国联军,也没挡住日本侵略者,永定门总是北京陷落的一个攻破点。

燕墩公园建设近况 燕墩公园建成开放(7)

1920年代,一群老大爷在永定门箭楼外的露天小摊茶歇。(英)唐纳德·曼尼摄

据说1900年以前,清廷在燕墩尚有祭祀水火神的仪式。清末民初,石幢前还陈列着来自紫禁城宝华殿的雌雄“神燧石”一对。“神燧石”下承以海南沉香木座,高如八仙桌。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神燧石和木座不翼而飞,传说是被人盗走,高价售出了。民国时期,墩台四周都是农田。

日本侵华期间,这里被日本经营的“大华火油有限公司”占有,燕墩也被圈占其中。1937年10月,该公司以“恐燕墩坍塌”为由,欲将其拆除。为此,当时的北京《晨报》还组织调查组对燕墩进行调查。调查组认为,燕墩“其有保存价值,亦无坍塌之虞”。该公司恐激起更大民怨,没敢将燕墩拆除。1949年以后,这里为五金仓库所在地。1984年,燕墩被定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黄加佳

摄影:徐家宁、陶然野佬

流程编辑:王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