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1)

不喜欢王维的人很多,因为王维做人圆润,懂得迂回,尤其中晚年后,主张个人修行。

他不似李白奔放,更不似杜甫愤青,也没有王昌龄那股狠劲,但他绝对是盛唐时期,最睿智的诗人。

平常我们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而王维则隐于朝,物我两忘,是为“隐士”的最高境界。

所以奇怪就奇怪在这一点,为什么王维在后人的评价中不讨喜?包括在所有影视、戏剧、小说中的形象,人们更喜欢杜撰李白的放浪不羁、杜甫的愤世嫉俗,张九龄如何对抗奸臣、张说的运筹帷幄、贺知章的老谋深算,以及王昌龄的江湖道义。

尤其是“安史之乱”的桥段,甚至不惜让时间线错乱,也要让一些人演绎出骄人的一面。

而这其中,鲜有王维的影子。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2)

要解释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首先是后人需要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王维一生礼佛、终年食素,27岁就曾试图隐居淇上,明显不具备“传奇色彩”。

包括长安城那场巨大的盛宴,王维也没有参加。

其次是王维大多数时候都能独善其身,不参与朝野权谋,尤其是张九龄和李林甫之争,他不但没有遭贬,反而升了官。这也是后人对王维诟病最多的地方。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张九龄被李林甫构陷时,王昌龄站了出来,大骂李林甫弄权,然后被贬谪岭南,后世为王昌龄叫好声一片,皆称他为人仗义。当然,王昌龄确实是侠义热血,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同样受过张九龄恩惠的王维,却没有像王昌龄一样,所以很多人认为王维懦弱,且为人圆滑世故。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3)

其实这就是对王维的理解程度不够,当时王维是写了《寄荆州张丞相》的: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而根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张九龄被贬时,举朝之士皆求自保,没有人敢直言得罪李林甫,为张九龄鸣不平。之所以王维没有像王昌龄那样暴跳如雷,完全是因为王维的性格原因。

你不能要求一个一心修禅,总想着辞官退休的人,站在朝堂上与人破口对决吧!最重要的是,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信守承诺,正如诗中所言,很快便着手建造辋川别业,为隐退做准备了。

也还有人认为,王维当时淡泊名利,是因为他不够红,所以花萼楼盛宴,没有邀请他。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4)

这纯属是一种稽谈,王维和李白是同一年生人,而王维15岁便名满长安城,是王公贵族间的宠儿。20岁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皇家舞乐司仪。

李白被召翰林时,已经42岁了。而杜甫一生最大的官,也不过是左拾遗,高适是“安史之乱”后投奔肃宗才逐渐升迁的,王昌龄、岑参等,都没进入政治核心。

就算是比诗,在盛唐时期,王维的诗也更受欢迎,比如耳熟能详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而王维是以“田园诗”著名,继承并发展了谢灵运的风格,同时还吸纳了陶渊明的平淡醇美,故被誉为“诗佛”。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5)

可王维的边塞诗,丝毫不逊色于“边塞四君子”王昌龄、岑参、王之涣、高适,脍炙人口的诗作有《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

另外,王维也有不少现实主义批判色彩的诗,如《陇头吟》、《老将行》、《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及表现侠义的《夷门歌》、《少年行》等。

最重要的是,王维是个全才,不仅诗好,还精通音律,不是略懂而已,是有上乘水平,不然也不会任太乐丞,书法过人,山水画一绝,被誉为““南宗鼻祖”。

北宋苏东坡是个疏狂的人,评价唐人诗“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唯独对王维另眼相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6)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俘,被指“失节”,但是王维当时写了《凝碧-池》一诗,回朝后不仅没受重罚,不久后还升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了。

而纵观盛唐几个有名的诗人,唯独王维得到了善终。

李白因卷永王案被流放夜郎;杜甫晚年困顿,差点被饿死;孟浩然一生无官,与王昌龄醉酒后病逝;王昌龄被闾丘晓谋害,死因成谜;岑参落魄,客死他乡;高适善权谋,与朋友疏远。

而王维在李林甫上台后,依然能屹立不倒,反而升官加禄,这不是一种大智慧又是什么呢?

在这其中,他并没有谄媚李林甫,只因他表现出了与世无争的态度,尤其是升尚书右丞后,王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辞掉所有官职,退隐蓝田终南山。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7)

致仕后,王维回到自己的别业,与道友裴迪为伴,吟风赏月。期间王维作了一首《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大有学问,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中暗藏玄机。在首联、颔联中,王维先是描写了雨后山林的美丽景象,而颈联、尾联则画风突变,表示自己吃斋念佛,远离官场不问世事的决心。

尤其是最后一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更为重点。

读懂王维的这首诗(王维这首诗见山不是山)(8)

“与人争席”出自于《庄子 · 杂篇 · 寓言》中的典故,引申之意是尽释前嫌、和睦相处。

王维居山中,是没有海的,故不可能有海鸥,所以这里的“海鸥”是引自于《列子 · 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才会破坏海鸥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那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因为他辞官致仕时,所提的条件是换胞弟王缙回京,当时李林甫正权盛,他恐自己不在朝内,弟弟王缙会遭到为难。

而王维这一首诗,不但缓和了关系,暗喻李林甫不要被人挑唆,还直接为弟弟谋了前程——代宗李豫时王缙升宰相。

这一顿神操作后,王缙5月回京,王维上谢恩状,7月安然离世,终年61岁。

这就是“诗佛”的大智慧,不服不行,做人真是得活到老学到老。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