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当代城市人的其实就两件大事,除了睡,就是吃。

最近,在吃这一块就出了个震惊朋友圈的大事。

上海出现了一种风潮——中餐日作,又叫中式Omakase。

中式Omakase就是模仿日料里的“お任せ”,意思是“厨师发办”。

没有菜单也不用点菜,一切看当天的食材和厨师的即兴发挥,样式多而分量小。

Omakase在日料里属于高档吃法,餐位费不低,在日本及世界很多地方都发展得比较成熟。

然而当上海有餐馆把这种形式套到中餐上去卖以后,网友们直接炸锅了。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

有网友说这高低有点智商税了。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2)

有网友说这店到了山东必黄。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3)

还有网友怒喷,这不就是食堂打菜么?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4)

大家很难想象这次消费体验能被明码标价到了6600元。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5)

如果刨去对食材、地段、餐具的探究,有人觉得这中式Omakase很容易让人找到在学校吃大食堂的感觉。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6)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7)

有人觉得,不就是花大钱吃一小口吗?

其实,原教旨主义的Omakase反而体现出了一种奢侈的精明。

Omakase的目的不是花钱,是“省钱”。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8)

·东京的一家Omakase

于1990年后出现的日式Omakase,你可以一顿饭吃上几十上百种食材。

因为一次买几十种海鲜啥的,得花不少钱,所以这样精致而小份的上菜方式,反而可以让食客以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吃到不错的食材。

当时日本经济很景气,有的人阶层往上爬了,想吃顿好的日料,却怕自己点了不知道是啥食材,露怯了。所以就让大厨“Omakase”了,也就是让大厨自己发挥。

这些食客们,花一个相对高标准的价钱,却能一次吃上春夏的真子鲽或者冬季的乌贼,比目鱼、白甘、鲍鱼,以及各种珍贵的虾和贝,置换了高企的捕捞难度和成本系数。

但最近热议的那家中式Omakase呢?有点智商税了。

网友们披露的中式Omakase,无论是文昌鸡还是上海青,抑或是芦笋和皮蛋,除了做得小份、价格贵,你要说高雅,就只能发挥造词想象力了。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9)

你总不能说你那麻婆豆腐是野生的吧?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0)

这个中式Omakase合格吗?不合格。

他们学到了日式Omakase的新概念,却没学到核心。

取了东洋的经,造了本地的神,立了不中不洋的庙,收的却是同胞食客的香火。

一勺200的麻婆豆腐也还是麻婆豆腐,普通人不是没见过,甚至大脑里能直接想象出大概的味道。

这就造成了一种诡异的消费落差。

网友们陷入了一种困惑,不禁又想起了《大腕》里的经典理论⬇️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1)

如今探店的越来越多了,量变引起了质变。互联网通过饮食吃播的方式为大众撕开了一道口子,我们能从中看到两个事情。

一是饮食与阶层。

我们大多数人,对食物的区分维度大概就是:

1.味道:是否好吃

2.价格:是否实惠

3.分量:能否吃饱

而我们“可见”的那些比较富有的人,他们吃的食物是普通人的升级版:

1.味道更好吃

2.价格更贵

3.分量更多更浪费

中学生喝一点点、蜜雪冰城,啃辣条;大学生喝喜茶、吃韩式烤肉;苦逼白领每天喝咖啡、吃减脂轻食。

农村里,有钱的老板能摆上几十张红布大圆桌,放上各种大猪头、乳鸽排骨汤,茅台中华摞一排,一次吃席盛宴。

但现在高档探店博主撕开了一个洞,你多少能窥见从前“不可见”的极富者了,这类人直接把味道、价格、分量这样的评判维度绕开了。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2)

这里的食客不在乎能不能吃饱了,也不在意价格了,“顾客就是上帝”也不再是隐秘餐厅的定律了。

因为在这时候,吃饭变成了一场大型交响乐演出。

他们开始考虑一个新问题:“我能不能一次性用最极致的方式,吃到海陆空、春夏秋冬、五大洋七大洲的新鲜食材?”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Omakase,食材由专门供应商供货,有的直接从码头到餐桌,就连寿司上的章鱼也得先让徒弟按摩50分钟。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3)

普罗大众震惊了,好像凡人窥见克苏鲁古神一般san值狂掉,他们认知里的饮食阶级方法论在这里完全失效了。

极富者在饮食上造了一道道阶级之墙,他们在墙内的逻辑里可以轻蔑一切普通人珍视的东西,无论是稀有的食材、过溢的人力还是宝贵的时间。

礼仪规则是一道墙,菜式吃法是一道墙。

有人说这种餐厅就是顾客在服务厨师,说对了,服务也是一道墙。

大部分人都觉得付了钱吃饭,至少得吃回本吧,但他们告诉你不行,不能吃饱,得把每一道菜肴都品味一遍才重要,因为品味也是一道墙。

钱,反而成了最低级的门槛。

有些老在高档圈边缘挂着窥探的朋友们,总结出了一个真理:“贵,就是好,就能在朋友圈装逼了。”

好不容易吃次好的,他们恨不得把这次发的朋友圈写到族谱里。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4)

·“他不想知道规则”

他们又拍照又夸赞,一定要装作自己已经来过这里无数次了,要故作体面地来回横跨这道“价格”的墙。

但最近这次事情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去吃中式Omakase的逻辑,被许多看客撕破了,他们破防了。

比如说中式Omakase的大众点评里,有这么一个顾客,直接怒了,写了1000字的小作文批评看戏的网友们不懂饮食文化。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5)

结果,他没捍卫住自己的地位,也被网友们反过来嘲笑了。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6)

这景象特别像抗日剧《激战江南》里特工穿山甲喝毒鸡汤时的剧情:

“这Omakase不咸不淡,味道好极了。”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7)

一旦被网友嘲笑了,就怒了:“他奶奶的,为什么不夸!”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8)

于是这些伪炫者,就成了在互联网上问“你知道Omakase有几种念法”的赛博孔乙己了。

因为他们以为奢侈是破坏、是浪费,但却大错特错了。

当代的极致奢侈的本质是隔离,就是造墙。

钱在有闲阶层的世界里是空气,是张张嘴就能获得的东西。

最高的消费门槛,是时间。

他们得把时间用最体面的方式撕扯给大家看。

比方说只是想通过吃一顿饭来证明自己消费能力的食客,他们从小心翼翼入座开始,就好像面临着一场世界大战。

这些探险家想把每分每秒的炫耀价值最大化,他们故作自然地拍照,在桌底不断百度Omakase的历史资料,他们在上菜的间隙重写点评文案,他们好像不饿,又仿佛很饿。

所以,一旦他们认为的体面环境被破坏了,被网友质疑了,他们的阶级金身就掉漆了。

但隐富者的终极形态,却是这样的↓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19)

因为这种场合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吃个快餐为啥要西装革履?

鲍德里亚拆解了这个真相,从《消费社会》写到了《符号政治学批判》。

但真去读这些书的,很可能现在在做廉价外卖⬇️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20)

当我们一群看客终于窥得了一角,大家看到了一个巨大、深邃且无法切身体验的鸿沟。

有些人是在享受食材,有些人自己就是食材。

有人终其一生用消费的方式给自己戴上手铐,而有人在某个漫长的下午大把撒币,只是完成一场对财富与阶级的日常献祭。

这是他们的生活,你看清了吗?

omakasa好吗(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