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二毛最近,作家阿来的一篇文章在文学圈中频频流转这篇文章标题叫《写作有什么用》我查证了一下,是一篇旧文章了,它节选自阿来在某次书展上的演讲,演讲题目叫《文学之于人生的意义》一篇旧文之所以能引起波澜,我想它一定是切中了当下的某种情绪或者客观现实,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写作是每个人智慧的闪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写作是每个人智慧的闪光(写作不妨小而美)

写作是每个人智慧的闪光

■钟二毛

最近,作家阿来的一篇文章在文学圈中频频流转。这篇文章标题叫《写作有什么用》。我查证了一下,是一篇旧文章了,它节选自阿来在某次书展上的演讲,演讲题目叫《文学之于人生的意义》。一篇旧文之所以能引起波澜,我想它一定是切中了当下的某种情绪或者客观现实。

阿来在文章里说:“每写完一部小说,我都会期待着某种自己预期的反响……希望所表达的内容,表达这些内容时所蕴涵的情感与思考,能对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产生某种激荡,或者说,对被惯性思维所控制的人们有所触动……我不奢求人们同意我的看法,我只期望我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思考,但情形却往往不是这样。”

“情形却往往不是这样”,创作者都能体会到这里的“情形”。说白了,就是文学一而再、再而三的式微。这里的式微,不是说人们不再需要读文学作品了、不再需要作家的创作了,而是从一个趋势看,这种“需要”在下滑,而且是加速度下滑。作家写东西没读者,等于一记猛拳打在棉花上。近日北京开卷发布的《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里,有一段话意味深长:“董宇辉等‘一呼万应’的头部主播,带动文学类图书由负增长(2020年-17%,2021年-13%)转为正增长,只是直播带货会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对于文学创作者、文学编辑来说市场并未转暖。”董宇辉能红多久?直播带货能持续多久?靠头部主播来带动文学阅读,它注定是昙花一现。碎片时代、短视频娱乐时代、新媒体海量信息时代,都是“快时代”。它和文学阅读天生自带的“慢”形成冲突。阿来所期盼的作品对读者“产生某种激荡”可能越来越难。

当不再那么强烈地“被需要”,作家倍感失落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那么,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时代,文学或者写作何去何从?我想,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放下对“有用”的执念,回归到内心,让创作更自由一些。我手写我心,写自己最想写的,不刻意为读者、文学奖、风潮而写、不刻意为发表与出版而写。作家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通过真诚的创作吸引一小撮人,这一小撮人就是最真实、忠实、坚定、理想的读者。有理想读者,“产生某种激荡”才会发生。

以前,我们形容作家往往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两句话放在今天,意义更大。文学的天地越来越小,如果耐不住、坐不住,则只会左冲右突、想各种花招吸引眼球,但效果未必就好。相反,耐得住、坐得住,可能在看似冷清中反而能形成一道独特风景,路子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我们常说高度互联时代的本质是去中心化,未来最吃香、最有生命力的形态是“小而美”。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作家都应该朝“小而美”的方向努力,“写作有什么用”反而可能得到小小的、具体的落实。

来源|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