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国人传统的进餐工具在中华大地上,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把饭食送到嘴巴里的动作,主要靠一双筷子来完成小小的筷子轻又轻,承担的任务重又重两根细细的小棍子,却挑起了帮助十几亿国人进食的重任这么形容筷子的作用,似乎并不为过筷子,堪称国人第一进餐用具不仅现在是这样、将来是这样,而且永远都会是这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筷子的资料来历和历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筷子的资料来历和历史(筷子的起源与功能趣谈)

关于筷子的资料来历和历史

筷子,是国人传统的进餐工具。在中华大地上,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把饭食送到嘴巴里的动作,主要靠一双筷子来完成。小小的筷子轻又轻,承担的任务重又重。两根细细的小棍子,却挑起了帮助十几亿国人进食的重任。这么形容筷子的作用,似乎并不为过。筷子,堪称国人第一进餐用具。不仅现在是这样、将来是这样,而且永远都会是这样。

虽然天天吃饭离不了,但是知道筷子来历的人,却未必太多。关于筷子的起源,有着不少有趣的民间传说。比如姜子牙受到神鸟的启示,从而发明了丝竹筷;又比如妲己为了讨好商纣王,福至心灵用玉簪做筷;再比如大禹为了节省时间去治水、尽快捞取热食饱腹,灵机一动折取树枝为筷等等。不论人品名声、历史地位如何,这几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聪明人,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这几位,谁都可以拥有筷子的发明权。而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都有几千年之久了。

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人们,也使用筷子。他们使用筷子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韩国有喜欢申遗的爱好,不知将来会不会把筷子也拿去申遗,就像吃粽子的端午节一样。退一万步讲,即便是他们申遗成功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难道还能要求十几亿中国人向他们缴纳筷子使用专利费不成?至于强迫十几亿人改变吃饭习惯,弃筷子而取刀叉,那就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了。

制作筷子的原料,通常为木材或者是竹子。因为使用筷子的传统源远流长,几近成为了一种文化,因而筷子也会被人们使用一些特殊的材质,当做一种工艺品来制作。比如在我们山东,比较有特色的,就有潍坊的红木嵌银筷子、淄博的陶瓷绘图筷子等等。有一年我去辽宁鞍山出差,鞍山下属的岫岩盛产岫玉,我顺便买了一双岫玉材质的筷子作为纪念,价格也只有几十块钱而已。这类的工艺品筷子,制作得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不过这样的筷子,功能就已经有些异化,不单纯是进食的辅助工具了。

古代不差钱的王公贵族们,还有使用金银等贵重材质筷子的癖好。比如在《韩非子》中,就有商纣王拥有用象牙精工制作的筷子的说法。然而,不论用什么材质制作,也不论把筷子制作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功能却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人们进食的工具而已。不管是金筷子、银筷子,还是木筷子、竹筷子,夹到嘴里的食物,味道不会改变,营养成分也不会改变。如果有人非要说,用金银或者其它什么贵重材质筷子夹起的食物,吃到嘴里味道就是不一样的话,那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我只能说,那只是他的心理感觉而已。

所谓习惯成自然,国人对于筷子,可以说是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而对于过于熟悉的东西,人们往往又会习惯性地视而不见。其实,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观察一下人们使用筷子的动作,也是一件饶有兴致的事情。轻巧的筷子,在人们的手中轻灵地舞动着,划出一道道美妙的弧线,把一种种食物准确无误地送入口中。大到鸡鸭鱼肉虾蟹,小到花生豆子米粒,样样都能灵活地夹起没商量。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跟外国人一起吃饭,筷子的使用问题,永远是餐桌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灵敏程度啧啧称奇的同时,好奇心自然也会驱使着他们尝试一下。有时候为了调节气氛,我会故作认真地对来我们单位培训的外国学员说,大家来中国学习培训,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要接触。而学会使用筷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培训内容。如果这方面的培训考核不合格,各位就有可能无法正常结业,甚至会被留级。而考核合格的标准,就是能够熟练地用筷子夹起桌上的油炸花生米。此言一出,满桌立时就会展开一场笑料百出的外国人学用筷子大比拼。

有些外国人操练一番,就能勉强把花生米送入口中。此时夸奖他一下,自然会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有些人怎么摆弄都不得要领,便会作如是说:“算了算了,看来我一时半会儿是学不会了。中国这么好,不如干脆让我留级多呆些日子学习使用筷子吧,反正我在中国还没有呆够呢。”筷子,却原来还有充当中外友好使者的附加功能。

壹点号谷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