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地位(纵横家的辩术与谋略)(1)

所谓纵横家,是指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的一类人。纵横家在斗争尖锐又频繁的战国时期非常受欢迎,比较为大家所知的有张仪、苏秦、陈轸等。他们也乐于运用自己舌灿莲花的口才和步步为营的谋略辅佐人主称王称霸。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地位(纵横家的辩术与谋略)(2)

善言的基础是善思,善思也需要通过善言表现出来,让人知晓和理解。辩术和谋略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时期的奇妙世界,领略当时纵横家的辩才和智谋,可能也会对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办事方法有所启发。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地位(纵横家的辩术与谋略)(3)

策一

妙用“贪婪之心”如果能不作战就获得数座城池,那自然是天下第一等的美事,因为无法抗拒这种诱惑,不少国君被人利用,最后战败割地,追悔莫及。

典型的案例有:秦兴师而求九鼎,东周巧言求救于齐(东周策);张仪说楚怀王断交齐国(秦策);韩国假献上党之地,秦王大怒伐长平(赵策)等。

(赵策)秦国将要攻占韩国的上党郡,韩国郡守眼看受不住上党,暗中派人对赵王说,上党的官吏百姓不愿做秦民但愿做赵民,想把上党的十七座城邑敬献给赵王。郡守冯亭的话语十分恳切:

“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赵王一琢磨,连年作战得不到一座城池,不费力气丝毫却得到十七座城池,划算。于是不顾臣子的反对接纳了韩国郡守冯亭的建议。

但赵王万万没有想到,冯亭回去是跟韩王这么汇报的:

(冯亭)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没有最阴险,只有更阴险……于是

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秦王怒,也是意料之中:我派兵攻打了这么久的地方拿不下,你赵国就想坐收渔翁之利?

这件事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此战秦国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人。

策二

妙用“疲弱之势”作战时需要追击疲弱的敌人,但这样的时机不总有,需要善于观察局势,洞察本质,不拘于一地一战,方能找准弱点,一击即中。

比较典型地利用“疲弱之势”的例子有:秦攻宜阳,楚收渔利(东周策);围魏救赵,一箭双雕(齐策)。

(齐策)魏国要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邹忌劝齐王不救,段干纶劝齐王救。齐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准备派兵驻扎在邯郸城外。段干纶又言:

“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他的意思是,不要派兵救邯郸,而要攻打魏国的都城襄陵,这样魏国会在路上疲于奔命,邯郸也被攻下,赵破魏弱,齐国大利

战事的结果也如段干纶所料:

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围魏救赵”的指导思想是攻其所必救,以达到趋利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齐军利用赵、魏相争,互相消耗的机会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使对方疲于奔命,被动挨打。在魏军的归途桂陵选好阵地实施截击,等到魏军到来,然后一举歼敌。

策三

妙用“仁义之礼”战国七雄虽争霸于天下,但也讲求仁义道德,一诺千金,若失信于诸侯,则会举步维艰,不易再结盟约。

“仁义道德”可妙用为拒绝“不情之请”的合理理由,也可作为要挟别国的言辞利器,且看各国如何化解呢?

(楚策)楚怀王死后,在齐国的楚国太子要求回国,齐王乘机要挟:许诺五百里地方可回国。太子无奈只得答应。回国后,齐国带着车马来要地,楚襄王(太子即位为楚襄王)召集大臣问计,有人说得给,要不会失信于天下;有人说不能给,国家损耗太大;有人说,不能给,但齐国太强大,我去向秦国求救。楚襄王问慎子,我该听谁的?慎子说,都听,可以这么做:

“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

什么意思呢?就是先派第一个人告诉齐国我们给你地,第二天再派第二个去守住这块地,第三天再派第三个人驾车向秦国求救。这样既全了仁义道德,没有失信于天下,也不损失国家土地。最后,秦国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齐国就吓跑了,楚国丝毫未损。

(赵策)赵国使者谅毅带着厚礼庆祝秦王取得魏国的宁邑,秦王提出要求,赵王需杀了赵豹和平原君,否则兵临邯郸城下。面对骇人听闻的要求,谅毅回答:

“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好一个“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用“兄弟之情”避开了“政治制裁”的锋芒,秦王也无话可说,只得用一个“勿使从政”结束这件事。

策四

妙用“远交近攻”函谷关是战国七雄间的天然界限,关以西是秦,关以东是六国。这样的地理形势,使得秦要向东方发展,必然会采取远交近攻的蚕食政策。

在范睢入秦前,秦昭王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准备越过韩、魏攻打齐国。范雎一席话使秦昭王改变了作战方略,“远交近攻”也成为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重要外交策略。

(秦策)

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

秦昭王重用了范雎,封为应侯,也算是平衡当时秦宣太后(芈月)和魏冉强大势力的一种手段。

策五

妙用“捧杀之计”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怎么办?商鞅和惠施都采用了让强敌膨胀,巧让其他强国代为讨伐的策略。商鞅的“以齐伐魏”导致了马陵之战的爆发,魏国战败后,惠施用相同的手法以楚伐齐,给了齐国重重一击。马陵之战前后可谓计谋环环相扣。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这两个故事是分开记录的,笔者特意整理,希望读者有所启发)

当时魏国强盛,号集十二诸侯朝拜天子,商量攻打秦国。秦王害怕,举全国积极备战。商鞅认为以强力不可抵抗,可采用转圜之策,请求秦王让自己去见魏王,秦王准许。

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

卫鞅即商鞅,他先夸奖了魏王一番,用“王天下”劝魏王攻打齐国,最后又说,不如先享受天子的待遇吧。

魏王被夸的昏了头,把宫室、衣服、车旗等都按照王者的规格来配置,天子能享受的,魏王都享受了。于是:

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

有一国称王,其他国必然不满,齐魏爆发了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杀,损兵十万。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清除了祸患,还被分到了土地。

马陵之战后,魏惠王愤怒,要举全国之兵力讨伐齐国。幸亏惠施沉着冷静,面对巨大挫折,仍能保持头脑清醒,他劝魏王不如先向齐国称臣,楚国自会出手。

“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

结果如惠施所料:

赵氏丑之。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

惠施的建议,巧妙地使魏国摆脱了困境,借用楚国的力量报了魏国的大仇。这确实是:在强大时膨胀,必招来忌恨;在弱小时冷静谋划,必有转圜之机。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地位(纵横家的辩术与谋略)(4)

计谋除了要精心布局,也需要处惊不变的冷静、博古通今的学识和循循善诱的语言。在有些时候,只需静观时局,看似死局也会有所改观。这正是:人力纵然重要,但要给客观事物同样的发展时间,这样客观和主观相结合,才能达到协调完满的结果。

在计谋背后做支撑的,必然有国家实力。秦孝公重用商鞅,施行变法,才有了秦国“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古代法治社会,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题外话

本期共读了五本书,分别是《1453》《财富之城》《从俾斯麦到希特勒》《自由及其背叛》《战国策》。

《自由及其背叛》从18世纪末的欧洲选取七位思想家,阐述了他们对自由和专制的理解:卢梭极端捍卫人类自由,但反倒成了人类自由最大的敌人;爱尔维修和边沁一样,是功利主义哲学的领头人……如果和《公正》一起读,应该是一场论述和驳斥的思想盛宴。

中国古代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不太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注重内心道德和自我约束;善用计谋获取利益;遵从阶级等级严明的社会关系等。但西方思想更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探讨,中国思想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所以常见于西方书籍中的是“自由和宗教”,中国则是“父子君臣”。

无孰优孰劣,优秀的思想都可以丰富人类的智慧宝库,总揽世界文化,方可博采众长,通透明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