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绘就生态新画卷

三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奋进新征程逐梦自贸港)(1)

三亚白鹭公园水清岸绿。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三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奋进新征程逐梦自贸港)(2)

在三亚蜈支洲岛附近海域海底,工作人员记录珊瑚礁修复生长情况。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张路 图/文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四月,是万物勃发的季节,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鹿城大地徐徐展开。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三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赏心悦目的美景背后,凝聚着三亚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干劲。近年来,三亚各级各部门把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一项硬任务,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全力抓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推动国家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2021年,三亚环境空气优良率考核目标为9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17个城镇内河(湖)断面均达到海南省“十四五”城镇内河(湖)水质目标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

深耕绿色发展沃土 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红的、蓝的、黄的软体珊瑚摇曳身姿,形态各异的鱼儿在自由自在游动……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游客们换上潜水装备,暂别椰风海韵潜入蔚蓝海底,观赏色彩斑斓的水下世界。

“2016年,海南蜈支洲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珊瑚修复工作,经过多年修复,蜈支洲岛海域珊瑚覆盖率增长超一倍。”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王丰国说,美丽的珊瑚礁不仅为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也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本身蕴涵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年来,三亚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夯实制度基础,落实生态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三亚。

从体制机制入手,该市着力构建全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去年,以“制度建设年”为契机,三亚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层面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分工定责和规范考核形成了制度基础;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及发布工作,“三线一单”成果全面上线运行使用,形成一张覆盖全域、属性完备的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地图和一套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三亚与保亭齐心协力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努力为全省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打造样板。

三亚持续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改革,成立治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治水办,与市河长办合署办公,形成河长、治水一盘棋、高效融合的水治理体系。在中心城区,该市开展雨污水管网的排查与修复,科学评估管网系统问题,形成了三亚中心城区排水管网“问题一张图”“治理一张图”和“运行一张图”,并实行挂图作战;在农村地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管、用”一体化,开展非正常设施排查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大力实施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三亚城市“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源源不断为鹿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攥紧生态治理之拳 全面补齐生态短板

清晨,朝阳初升,公园广场树绿花红,人们锻炼身体,迎接美好的一天;傍晚,夕阳斜照,三亚河畔碧波荡漾,人们漫步河岸,享受闲暇的时光。生态好、环境美,这不仅是群众的直观感受,更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绿色发展让群众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背后离不开三亚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多年来,三亚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环境治理工程,群策群力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该市建立健全从前端监测发现、分析研判到末端预警响应的大气污染防治全链条工作机制,及时评估工作成效,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防治措施,推动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得益于此,2021年,三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其中优级天数比例为86.6%,优于全省平均值3.5个百分点。

从黑臭河,到亲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三亚河的变化是三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三亚高度重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六水共治”水环境治理思路,创新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的建管模式,全方位保障三亚水环境有效提升。

2021年,该市17个城镇内河(湖)断面均达到海南省“十四五”城镇内河(湖)水质目标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与2020年的水质考核达标率94.4%相比,上升5.6个百分点。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启动建设,将进一步促进铁炉港保护区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有效恢复,重点改善保护区核心区域红榄李古树群生境与濒危状况。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公园一期区域生态修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4月底完成清淤工作,整体建成后将具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科普宣传和休闲游憩等功能……

作为中国首批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三亚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形成9大亮点模式,其中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旅游行业“无废”理念传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4个模式被生态环境部推选为典型案例。

该市开展“无废酒店”“无废旅游景区”等“无废”细胞工程建设,“无废”旅游场景示范工程成效突出。据统计,目前评选出第一批7家“无废酒店”、5个“无废景区”和第二批8家“无废酒店”、19个“无废景区”,塑造“无废旅游”窗口形象。

推进“禁塑”工作,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探索之一。三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在制度建设、重点行业禁塑、陆海统筹、国际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致力于打造塑料污染防治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绿色动力铺就三亚绿色未来。2021年,三亚新能源汽车推广量为12475辆,超额完成3950辆的年度任务。截至2021年底,该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8117辆,占有率11.04%,在全省名列前茅。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三亚于2018年开始举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以参观、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污染治理设施的作用、原理、工艺、效应等内容,旨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公众环境责任意识,切实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理念。截至目前,三亚市生态环境局累计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线下活动43场,累计参观1675人次,线上开放6场,参观浏览量1250次。

群众的生态观念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环保活动进校园进社区、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等活动,大力宣传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和典型做法,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共同关心、主动参与、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正在鹿城蔚然成风。

对标对表严格落实

立行立改成效显现

过去,三亚市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附近的公共海域建有游艇码头,防波堤侵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如今来到这里,码头已被清除,眼前一片壮阔海景,令人心旷神怡。

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配套游艇码头项目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调研组现场指出的全省重点整改问题之一,自反馈问题以来,省、市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督导,三亚成立项目整改指挥部,科学制定方案,细化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为加快拆除进度,三亚市建立问题直达机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分管市领导,第一时间解决拆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立明察暗访机制,强力传导整改压力,形成督察督办工作格局。2021年6月4日,三亚完成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配套游艇码头南、北防波堤拆除工作,比规定整改期限提前6个月。

拆除完成后,三亚还开展亚龙湾青梅河口珊瑚礁修复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据统计,项目总计构建珊瑚苗圃100个,培育珊瑚种苗5000株,总计底播移植珊瑚4117株,海洋生态系统正逐步得到恢复。

下决心,出重拳,动真格,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三亚上下全方位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问题查清楚了没有?任务明确了没有?措施落实了没有?”三亚高度重视各类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把问题整改落实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对标高线要求,全力以赴抓整改、抓提升、抓规范,推动问题解决见底到位、工作提质增效。

该市在凤凰岛二期项目整改过程中,设立全省首个重点整改项目临时党支部,统筹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相关负责人介绍,拆除工程完成以后,将及时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科学划区种植珊瑚、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对拆除后的海洋水文动力、水环境质量、沉积物等,开展为期两年的跟踪监测工作。

三亚市牵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级整改措施任务共34项,应完成的19项整改措施均已全部完成并销号备案,其余15项(含8项立行立改,长期坚持)有序推进,无逾期事项。

三亚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推动环保专项整治问题整改,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海南日报三亚4月2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