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是包贝尔领衔的喜剧电影,
总能带来超出喜剧电影评价范畴的“笑果”。
哪怕那部翻拍韩国电影《老手》的《“大”人物》里,
靠着“本色出演”折服了观众,
例数这些年包贝尔领衔主演的喜剧电影,
《胖子行动队》把想要“回归”的文章带歪了,
《断片》让葛优“晚节不保”了一把,
同样翻拍经典的《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让凭借《庆余年》知名度上扬的辛芷蕾,
感受到了什么叫“货不对板”。
你说包贝尔有才吧,他还真有。
单论对特定人物的塑造,戏路刚刚好,
至于“演而优则导”的自信,估计还得拜资本所赐。
其实,我对《大红包》没什么“偏见”,
对所谓“烂片之王”的包贝尔也没太多想法,
只觉得,这部片子的时间点“卡”得很准,
正好在两节之间,
躲过了元旦档略显混乱的捉对厮杀,
不用在春节档跟人家同类题材影片硬碰硬,
被前面几部片子挑逗之后,观众正处于索然无味的状态,
然后guang地砸下来,看就完事儿了,
想不到,这部《大红包》,依然与包贝尔领衔的喜剧片一样,
依然烂得纯粹而彻底。
《大红包》烂在哪了呢?
一句话概括:这依然是一部靠着热搜词、桥段拼接、“戏中戏”的戏剧性,强行混搭出来的“半成品”。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点,这个片子,克拉拉当不了背锅侠,
哪怕有人拿出她的中英混搭台词,以及没什么演技的素人表现说事儿,
明眼人都看得出,克拉拉在片中的作用,
相当于肖央、闫妮主演的那部《情圣》中,她本色出演的红衣诱惑女的台词加强版。
说白了,只要能把前凸后翘、惊艳美好的“花瓶美女”定位诠释好了,就真没人家什么事了。
其次,经典的喜剧片模式、“戏中戏”的故事构架与“人情社会”的喜剧化探讨,本身也没什么问题,
《大红包》的创作动机其实很讨巧,用一部关于“红包”的闹喜剧,来讲一个关于诚信与爱情的故事,
进而,将高额红包的陋习、人情世故的荒诞都摆在大家面前,
问题是,“产生误会——制造更大误会——用真诚化解误会”的结构,是需要逻辑清晰、有说服力、真情实感的剧情去填充的,
否则,这就是一个缺胳膊断腿、十三不靠的小品笑话大串烧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片的主创干脆祭出杀手锏——“戏中戏”。
通过“戏中戏”,让主演在“戏里”和“戏外”反复横跳,可以非常轻易地制造出巨大的戏剧冲突,毫不费力地不断创造笑料,
与其说,这是机智的选择,不如说,纯粹是为了省事 糊弄人。
态度上糊弄,必然带来故事中的糊弄,于是在《大红包》中,观众看到的故事始终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前一个反转要靠后一个情节找补,前一个人物的动机,要靠后一个反转来解释,
于是乎,观众在不断地“黑人问号”中,寻找整部电影的内在的逻辑和价值,
结果是,逻辑是假,价值就是虚,合到一块就是又虚又假。
至于片尾最大的反转:
包贝尔饰演的男主陈重,是为了给重病的老妈攒看病钱,才想尽办法假结婚、骗红包的,
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最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尝试解答一下很多朋友对包贝尔的最大的误解:
为何烂片演了一箩筐,还能舔着脸“演而优则导”,却能够越黑越红?
除了听资本爸爸的话,完全按照“商业规律”办事的创作思路之外,
包贝尔对普通观众的观影需求、对热门话题的独到把握、对女性物化和屌丝意淫的精准处理,超过了国产商业电影人的平均水准,
总之就是,虽然你挺不待见,但也没那么讨厌,不仔细看的话,还能跟着乐一乐。
说到底,还是一些观众对喜剧电影的容忍程度很高,娱乐的基准线依然不高,
哪怕像《大红包》这样短板明显的半成品电影,依然能稳稳拿到1.8亿累计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