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经典散文集阅读(林清玄桃花心木贼光消失的时候)(1)

窦跃生

一、开场歌曲

《桃花红杏花白》

桃花来你就红来

杏花来你就白

漫山遍野向阳开呀

啊个呀呀呆

翻过那桃花岭来

淌过那杏花海

憨憨的哥哥他看花来呀

啊个呀呀呆

花丛里小阿妹

摘一朵山花戴

女儿好风采

啊个呀呀呆

啊个呀呀呆

唱一曲开花调扔过崖

声声落在哥心怀

亲呀亲呀哥呆呀个呆

开花调唱得山花花开

忘不了春来把树栽

待到桃杏满枝头

迎亲的锣鼓咚咚、、、敲起来

咱把那新房山坡坡盖

桃花杏花窗前前开

亲呀亲呀哥呆呀个呆

啊......

桃花来你就红来

杏花来你就白

漫山遍野向阳开呀

啊个呀呀呆

啊......

一片片红雨飞

一阵阵暖风来

山乡春如海

啊个呀呀呆

啊个呀呀呆

二、作家介绍

林清玄,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 。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八岁时,立志要成为作家,也自此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 。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 。

林清玄经典散文集阅读(林清玄桃花心木贼光消失的时候)(2)

三、原文讲解赏析

第一篇:《桃花心木》(解题,新鲜感。)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散文的第一段、第一句怎么写?开门见山。)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介绍桃花心木。)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种树的姿态。劳动的姿态。)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观察,讲故事。与众不同。)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反常的行为。铺垫、悬念。)

我越来越奇怪。(引人入胜。)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段落很短。)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注意思考。作家的敏锐。)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富有哲学道理。从容不迫地讲述。)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园丁是哲学家。)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托物言志。植物是人的老师。)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了园丁的话。)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在不动声色中讲道理。)

主题情怀

讲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定时、不定量地给树苗浇水。成活下来的桃花心木苗都长成了百年的大树。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中能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长大成材。

林清玄经典散文集阅读(林清玄桃花心木贼光消失的时候)(3)

艺术特色

1.借物喻人 寓意深刻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与种树人的对话,讲明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2.不动声色 说理透彻

通过观察,发现奇特。通过对话,发现真理。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

3.贴近生活 语言朴实

就是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素材。就是老朋友之间的对话,聊天。朴实自然。

第二篇:《贼光消失的时候 》(题解,新奇。用心发现生活之美。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贡献自己的芳香。)

林清玄

朋友得知意大利乡间有一古堡,正在出售堡内的灯具,特别请意大利的朋友去标购,把已有百年历史的古董水晶灯全数买下,总共有三百多盏,运回台北。(欲扬先抑。点明了灯。灯与贼光有什么联系?联系悬念。)

使我惊奇的是,通常在一个空间,只要有两盏主灯,有的会互斥,有的会互相消减光芒,这些老水晶灯却不然,几十盏在一起,互相照亮、互相衬托。(讲灯的知识。)

朋友说:“那是因为,这些水晶灯的贼光消失了。当贼光消失的时候,宝光就会生起。什么是贼光呢?贼光就是会互斥互抢的光,是不知收敛的光,是不含蓄、不细腻、不温柔、不隐藏的光。”(对贼光的理解。)

我想,这就是古董的魅力吧!因为那种真宝之光,只有经过时间与空间的洗练,才会产生。(与贼光相对的宝光。)

人也是这样,年少的时候自以为才情纵横,到了年岁渐长,才知道那只是贼光激射。经过了岁月的磨洗,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贼光才会收敛。(托物言志,对人生的理解。)

这世上比较可悲的是,贼光容易被看见,致使一般人认为贼光是有价值的,反而那些宝光涵容的人和事物,是很少被观见的。(哲学思考。扣合主题。)

主题情怀

通过对灯光中贼光和宝光的描写和感悟,说明了贼光的短暂、宝光的珍贵,表现了贼光在人身上的浮华、宝光在人身上的朴实无华却又光芒万射。折射出光如人生的哲理:经历岁月的磨洗,才会拥有人格光芒的道理。

林清玄经典散文集阅读(林清玄桃花心木贼光消失的时候)(4)

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 富有哲理

林清玄的作品,总能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生发深刻的哲理来。几盏老水晶灯在一起发出耀眼的光芒,却互相协调,互相照亮,互相衬托。这是因为这些灯贼光消失,宝光闪亮。

2.巧用对比 言简意赅

世上许多的古董为何能吸引人,也是因为宝光优美。作者于是想到现在的一些水晶和琉璃,贼光太盛,光芒很耀眼,不知收敛,且抢夺别的光芒。这种光芒只重形式缺少内涵,自然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深刻领会了贼光与宝光的含义。

3.淡泊清香 回味绵长

不卖弄华丽的辞藻,从容不迫地聊天。这世上比较可悲的是,贼光容易被看见,致使一般人认为贼光是有价值的,反而那些宝光涵容的人和事物,是很少被观见的。

四、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1.赋予了自然的灵性。

在林清玄的笔下,所有的花、草、树、虫,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每个生命自有其独特的灵魂。

2.语言质朴典雅。

林清玄的散文语言有种浪漫的气息,尽管文字质朴没有过多修饰,但是读过后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那种典雅脱俗的浪漫让人印象深刻。

3.饱含佛理禅宗。

读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林清玄则是一派佛家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chēn怒;生气),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是内容和形式,灵魂和肉体,历史和现实,瞬间和永远的结合体。

4.以小见大,虚实交映。

关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农民、士兵、小商贩、小职员,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但与鲁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着意去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

5.节奏明快,柔中带刚。

林清玄说过:“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他的散文语言柔中带刺,一句一句地组合起来灵动而又铿锵有力。准确表达了句子的意蕴,富有节奏,酣畅淋漓。

五、相关阅读欣赏

端午节:五彩丝线穿起的缤纷日月

窦跃生

香囊、五色线、搬脚娃娃,粽子、喜蛋、麻叶,艾蒿、龙舟、屈原,沐浴、雄黄酒、白蛇娘娘的传说……这些五彩斑斓的意象,在农历日月都是“五”的那天飘过,出场的是感天动地的故事(语言的陌生化,意象的拥挤化,形成自己的语言魅力)。

月是五,日也是五,注定了日月的五彩缤纷,注定了文化的五颜六色,注定了情愫的五光十色(对“五”尽情地解读,把文字中的精华都榨出来)。

1.麻叶:一个金色的美食节(第一个意象,用金色。)

往往是母亲,把那麻叶炸得焦黄。这个金黄色的美食节,就芳香扑鼻了。

热腾腾的丰盛,让孩子们的味蕾绽放灿烂(语言的陌生化,创新是文学的生命)。

绿皮的鸭蛋、红皮的鸡蛋,紫皮的蒜咕嘟,我们平日里奢望,而不可及的眼馋,都端上桌来(有声有色之色,来自生活,来自观察,来自表现)。

剥开竹叶、苇子叶包裹的粽子,黏黏的糯米里藏着花生仁儿、红枣、葡萄干、绿豆,喜悦在舌尖上跳荡(虚实语素搭配)。

锅碗瓢盆交响曲响起了前奏,我们咔嚓咔嚓着将蛋壳击碎,那黄烂烂的蛋黄流着油儿;我们嘎嘣脆嘎嘣脆地品味着麻叶的快感,谁还顾得上说话?连放屁都没功夫哦(有声有色之声音,个性十足的语言表达)。

一年中,端午节吃麻叶的事情,我们总是老早就巴望着、巴望着,口水能流二尺长。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依然回味着、回味着,口齿留香。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些香甜的美味呢?我们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呀?我们并没有光宗耀祖呀(对美味的贡献,有什么原因吗)?

原来,是有着丰功伟绩的祖先在福佑着我们。记住,我们吃麻叶、鸡蛋、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闪亮主题)。

林清玄经典散文集阅读(林清玄桃花心木贼光消失的时候)(5)

2.汨罗:一个红色的诗歌节(第二个意象,用红色。)

在古楚国,在楚河汉界之水湄,在盛开着艾蒿、兰草、菖蒲、蕙兰的地方,在盛开着一丈红的我的故乡,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讲故事)。

他写的《橘颂》,让天下的橘子唱诵。

他写的《橘颂》,闪烁着橘红的“爱国红”(用诗词的笔调写散文)。

他把兰草写进诗歌的字里行间,那诗歌飘散着兰草的馨香。

他把兰草写进心上,他的人格魅力都充满了兰草的品格。

他是诗人,也是大官。他出身贵族,却为百姓着想。他的孤傲清高是想家国富强。

可是,他被误解:世人皆醉我独醒。

在月影倒悬的汨罗江,诗人以诗歌的韵律,铿锵进水中,那动作一如兰花玉树临风(用典,《橘颂》。悲剧的力量翻江倒海)。

乡亲们啊,把粽子、鸡蛋、麻叶倾尽水中,是仰慕诗人的英灵。

我们的祖先过端午节,是在怀念诗人屈原。

我们祖祖辈辈吃粽子、吃麻叶,是为了念念不忘那盛开着鲜花的一丈红。

这红红的诗歌之树啊(我最喜欢的意象:一丈红——诗歌花树)!

3.月宫:一个银色的养生节(第三个意象,用银色。)

一个诗人死了,他想让父老乡亲活得滋润。

在端午节的凌晨,大人们会把盆盆罐罐摆在姣姣月光下。

银银的月光雨下着。谁将诗意的印章盖向穹庐的湛蓝?月宫玉兔(意象的边缘化。月亮,是盖向天空的印章)。

你这在月宫里日日夜夜捣药的小白兔哦。

你采撷着桂花的香,采撷着兰花的香,采撷着诗歌的香,将滋养生命的神药洒向人间(把想象的触角,向纵深、纵深挖掘)。

孩子们把艾草、青蒿、蕙兰、菖蒲的叶子泡在盆盆罐罐。

父亲喝着雄黄酒,用指头蘸着酒的雄黄,点在我们的人中、耳朵。

这神圣的仪式宣告:百毒不侵!

百草的芬芳兑了原生态的日月精华,这是月宫玉兔赐福给百姓的沐浴露啊(用最时尚词,美容古老的意象)。

这是乳汁一般的沐浴露哦!

连同诗句的精油一起,与玫瑰云霞飞翔(用典)。

沐浴着、沐浴着,沐浴出健康、沐浴出长寿、沐浴出诗意盎然!

4.龙舟:一个蓝色的狂欢节(第四个意象,用蓝色。)

在水一方。在蔚蓝色的水湄一方。

龙头的兰舟在逶迤。我的骠悍的兄弟们,划着桂桨,喊着船工号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赛着龙舟,龙舟上奋力划桨的是龙的传人。

我们在水中打捞着月光,打捞着屈原诗词的英灵(虚实语素搭配)。

岸上的姐妹呀,你们可是“龙舟宝贝”?你们是我们龙舟比赛的拉拉队(时尚词语的镶嵌,借用足球宝贝)。

宋玉的弟兄们、婵娟的姐妹们吟哦着、吟哦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用典。屈原的作品)!

乡亲们把粽子、麻叶、鸡蛋,放漂于汨罗江、汉江、丹江……习俗着一个习俗(完全相同词语的不同用法。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字)。

赛龙舟。我的兄弟们啊,我们敲鼓,敲击着牛皮的鼓。

我们跳着男子汉的舞蹈,如出征的将士:鼓舞人心!鼓舞斗志(用典。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建鼓舞,汉画像石,成语,图腾)!

赛龙舟。我的兄弟们啊,我们吹着号角,吹奏着牛角的号。

鼓角铮鸣——(意象的边缘化。鼓是牛皮做的,号角是牛角做的。牛与战争的关联。)

5.艾蒿:一个绿色的感恩节(第五个意象,用绿色。)

五色线,拴在孩子们的手脖上、脚脖上,拴住子女的安全(为什么把孩子的乳名叫——拴宝)。

等到六月六的那天,把五色线剪断,放进水中,就变成美女蛇去了西湖(用典。《白蛇传》)。

因为,农历五月,正是蛇的发情期。稍不留意,就会惹怒蛇,而遭到蛇的袭击。

于是,大人们就用雄黄酒做成孩子们的“护身符”。闻到雄黄酒的气味,蛇就会躲避得远远(民俗的镶嵌)。

老法海就是用这个阴招儿,让痴情的白娘子现了原形。

用艾蒿、辛夷之类的香料,做成花花绿绿的香囊。

我故乡,香囊还有一个亲切的乳名:香布袋。也有的地方叫荷包。

妹绣荷包坠郎腰。这歌词的后面还有一个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哦(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最要紧的是,端午节一定要把艾蒿插在门上。这个习俗起源于躲避兵荒马乱灾难的传说。

演变成对家人的感恩:一边插着艾叶,象征着爱人、爱家;一边插着青蒿,象征着人好、家好(一个意象,变幻着战争与和平的含义)。

五月五日端午节:让我们快快乐乐地过一个五彩缤纷的节日吧(快乐就是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