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1)

【原文】

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②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译】

①(道有如)长生不死的谷神,称之为玄妙的母体。玄妙母体的生产之门,称之为天地的根源。

②这谷神似无若有,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它的生产(是持续平和的自然发生的过程,)并不用很勤奋、很努力。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2)

【细读前言】

1、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本源性。其中,老子把“道”比拟为“谷神”,把“道的创生功能”比拟为“谷神的玄牝之门”。

2、解读时,不要把“谷神”神秘化,要深入了解老子用“谷神”作比拟的用意。另外,“用之不勤”说的是“道不用勤奋作为,就创生了万物。”这是“道”本身给“无为而无不为”树立的范式。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我的翻译是:(道有如)长生不死的谷神,称之为玄妙的母体。

1、先看本章的中心思想,是讲“道生万物的本源性。”什么是“道”?简单地说,“道”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自动自发起作用”。“自然”有两大含义,一是“自”,即自己,没有人的参与;二是“然”,即以某种“机制”起作用。老子给“自然”起了个名字,叫做“道”。再扩展其含义,可以把“道”定义为:“道”是使系统整体向好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自动自发起作用的机制。简言之,“道”是一种自然的机制。

我们知道宇宙间有“万物”,那“万物”是怎么来的呢?根据“道生之德畜之”的说法,老子认为:“道创生了万物。”也就是说,“万物”归根到底是“自然的机制自然出来的”。老子就说到“自然”为止,不再往前说了,可以视“自然(道)”为宇宙的本然,“道(自然)”是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4)

2、老子说“道创生了万物”,或者说“自然的机制自然出了万物”,怎么向大家说明这个观点呢?老子用了“拟神法”,把“道”比拟为“谷神”、把“道创生万物的自然机制”比拟为“谷神的玄牝生产功能”进行论述,很直观很形象,很容易理解。

①什么是谷神?先看“谷”,是指二山之间或群山环绕、中间低的地势。老子把它比拟为大容器,有处下、容纳、承载的特点和功用,由此赋予了善下、虚怀、包容等德性。比如“谷得一以盈”、“上德若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等等。可见,作为自然主体的“谷”,它所象征的德性受到老子的大力推崇,并在本章被“拟神化”,叫做“谷神”,一时作为“道”的代称。

②什么是玄牝?先看“玄”,是“深奥不容易理解”的意思。再看“牝”,是雌性动物,是会生产的。合起来,“谷神”具有生产的功能,不是一般的雌性,而是深奥不容易理解的母体,从这个角度称之为“玄牝”。老子以之直观比拟“道创生万物的自然机制”。

简单来看,“谷神”之所以会被拿来比拟“道”,是因为本章要说“创生万物”的主题,而“谷神”有无限的内涵,有“生”的基础;又是“玄牝”,有“产”的功能。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5)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我的翻译是:玄妙母体的生产之门,称之为天地的根源。

1、这里说的是,谷神以其“玄牝之门”创生天地万物。“玄牝之门”,是指雌性的外生殖器官,是母体生产后代的门户。“天地根”,是天地之根源的意思。

2、与之对应的论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6)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的翻译是:这谷神似无若有,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它的生产(是持续平和的自然发生的过程,)并不用很勤奋、很努力。

1、“绵绵若存”说的是,“道”生万物是看不见的,但是万物因之而生又是确定的。所以,给人一种持续的若无若有的感觉。“勤”,本义是劳累、劳苦。“用之不勤”说的是,母体生产时,是不用很勤奋的状态,意味着谷神创生天地万物,是一种持续平和的自然发生的过程。在我们人看来,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范式。

2、与之对应的论述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等等。

3、有人把“用之不勤”翻译为“用之不尽”,我不认同这种理解。确实,“绵绵若存,用之不尽。”说起来很顺,用在全章说明“道”的作用无穷无尽,也是可以的。但是!“勤”字根本就没有“尽”的义项!要知道,字不同,义就不同,更重要的是作者论述的角度也就不同。这里,以其本义而用,是很贴切的,老子传达的是“自然之道”创生万物,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合于道者“用之不勤”,根本而言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快速记忆(第二版细读道德经第六章)(7)

【细读后语】

1、“用之不勤”说的是,道者凡事唯道是从,无为而不为,从来没有“勤奋努力”的概念,由此给我们很好的人生启示。很多成功人士在谈他们的成功心得时,往往都会说到自己在相关的事情中,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到极致,从来没有感觉到来自外在压力式的勤奋,也不用自我激励型的努力,而是一种全然的与道合一的过程,更是一种制心一处的美好享受。

2、受此启发,当我们感觉自己很勤奋很努力,时常需要自我警醒、鞭策,甚至感觉身心疲惫,充满负能量,这时就要反思了:自己哪里不合“道”了?以“道”检视自己的欲望、认知和作为,然后调整改正,让自己重归于“道”。

比如有人一直很努力工作,现在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发现与紊乱的作息有关,于是就想“早睡早起”。开始时,需要闹钟警醒,需要自律约束,同时逐渐清除导致紊乱作息的欲念和认知,慢慢地回到了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身体好了,工作也轻松自如不用“努力”,绩效反而更好了。可见,“失道者”要想“不努力”,要先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为。”其中的真义是,归道的过程要努力,同道之后,不用“努力”。这也正是老子说的另一句话的意思,“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