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距离沱沱河流域的牧民们从大山里搬出来,已经过去了18年。一个晴朗寂静的午后,我们来到了他们的新家园——长江源村。

老党员赞扎邀请我们来到他家里,为我们献上哈达。温馨的藏式小屋里堆满了各种藏族特色用品,橱柜上摆满了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

谈起现在的生活,赞扎身板挺得直直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道:“好,真好!”

进入七月,青海省格尔木市迎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走进市区南郊的唐古拉山镇生态移民村——长江源村,循着藏式风格的村门望去,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藏式院落别具特色,格桑花开正艳处,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整个村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1)

▲长江源村村口

村委会、文化广场和民族学校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走在宽阔的文化广场上,一个墙面用石块垒砌的藏式建筑物很是抢眼。“这是村里新修的村史馆,里面浓缩了长江源村的昨天和今天!”脸庞有些黝黑,身材干练的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瓦热情地邀请我们前往参观,并结合展板和实物介绍起生态移民搬迁的感人故事。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2)

▲村支书达瓦向记者介绍村庄发展情况

2004年11月,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离开祖祖辈辈放牧的草场、离开世代居住的帐篷,从400多公里外搬迁到这里组成村落,新家园被定名为长江源村。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3)

▲村民文化广场和学校

对于藏区的牧民而言,牛羊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家畜,更是他们维系祖祖辈辈生活方式的纽带。一边是愈发脆弱的草原生态,养不活牛羊的现实;一边是语言不通,缺乏生存技能的现实挑战,对于大家来说,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才是重中之重。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4)

▲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生态移民搬迁之后,搬迁牧民免费住进了新房子并享受国家生态奖补政策。”长江源村上任支部书记才仁扎队告诉记者,除了政策性补助之外,当地政府还从打造宜居乡村入手,补齐基础设施等人居环境短板。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5)

▲一对藏族小姐妹在街道上玩耍

长江源村先后建起了小学、敬老院、垃圾填埋场,硬化了村内道路,铺设了自来水和下水管网,建成了村汽车站、文化广场,有了太阳能路灯和综合集贸市场;医保及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100%,农牧区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6)

▲祖孙二人在转经轮长廊祈福

政府还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大家摒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大力扶持村民开展创业经营活动。村民闹布才仁率先考取了驾照,用开翻斗车赚到的钱开了牛羊肉加工厂,几名妇女一起在村里开办了民族手工艺品厂,临街的人家开起了小超市、藏餐馆和茶馆,除了为本村提供服务以外,还打造了长江源村的旅游特色。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7)

▲临街的藏餐馆和藏式茶馆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8)

▲手工藏毯成为畅销民族特色产品

2016年8月,来到了长江源村,在听完村民介绍自己的新生活后,他感慨地说道:“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9)

▲老党员赞扎(右)与朋友叙旧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10)

▲ 长江源村村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人爱护草原母亲,草原母亲也会继续哺育儿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长江源村牧民体会到了当年禁牧移民的深远意义,回馈自然正在成为自发的行动。“村里有近二百名草原生态管护员、三十余名湿地生态管护员,全面覆盖五百多万亩禁牧区。”管护员罗桑加措高兴地告诉记者,“山上的草场越来越好了,很多以前见不到的野生动物现在都能看见了 。”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11)

▲沱沱河流域

现如今,放下牧鞭的牧民正逐步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生态越来越好,群众越来越富,长江源村也先后获得“青海省省级生态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12)

重温阅兵盛典,庆祝建军95周年!

贵州龙里最美乡村(唐古拉山搬出幸福村)(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