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难过金钱关——《生生之金》写作脉络浅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何其芳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何其芳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叶浅韵生生之金写作脉络浅析)

何其芳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世人难过金钱关

——《生生之金》写作脉络浅探

宣威著名本土作家叶浅韵的生生系系,像是一场饕餮盛宴。读它,会让你学到很多写作技巧,感到某种久违的心理满足,洞明一些世事,获得某种成长。感觉就像喝红豆酸汤泡苞谷饭,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吃罢还得拍着胸脯打个响嗝,随口甩出一句:相当酸爽!

在这场饕鬄盛宴中,《生生之门》是硬菜,可以是干锅牛肉,也可以是油焖大虾。而《生生之金》是我最先阅读,又认真读了几遍的一篇。它的味道正如宣威火腿。味美,营养,令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作者创作这篇《生生之金》,相信也像腌火腿一样,经过腌泡,压榨,晾晒等种种工序,付出了非常的心血。

好看的东西,如同美味,让人身心愉悦,充满力量。生生系列就是这样的好东西。

《生生之金》一共64页,是生生系列中最长的。也是除了《生生之门》之外写得最艰难却最成功的一篇。

在此文中,作者延续一贯独有的叙事散文的创作风格,它比一般的散文更具故事性,比小说更有亲和力。作者扎根于乡土,把一个个小故事巧妙串在一起,最终串成一串价值不菲的珍珠项链。如果细细品玩,你会发现,每一颗珠子都独一无二,晶莹剔透,价值连城。

金钱和美女,历来是男人毕生的两大追求。金钱更冲破了性别界限,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在生生之金中,作者用大量翔实的材料证明,世人难过金钱关。

现在我就尝试从文章的创作脉络入手,谈谈我读了此文后的收获。

一、人之初,已现“财心重”

七天大的小外甥“咋呼呼”的哭起来,这哭显得蹊跷,奶奶和外婆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小祖宗”缓停一点,两个老人想到了一处,重操旧业,用以银手镯为主要材料的古法,终于使得孩子不哭了,睡安稳了。于是两个老人对望一眼,心领神会:小人儿“财心重”。

这样的情景,与我记忆中儿时某个点重合起来,印象中,弟弟小时,母亲和外婆也曾用锡纸做过类似的事情。也是一番碎碎念,一番神秘而神圣的仪式之后,弟弟就消停了。所以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间土法,我是毫不怀疑的。作者以婴儿的啼哭开始,使文章充满了烟火味,人世情。

接着,作者又在后文举了一个事例,她的小舅舅。小舅幼时也曾有过这样不明就里的啼哭,也是举行了这样的具有某种魔性的仪式后,停止了哭泣。当时也被得出“财心重”的结论。再次举这个例子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小舅是长辈,曾经对他所下的结论是可以通过时间来检验的。虽然听着有点像摆白,但却是活生生的实例。小舅一生精于算计、“一生捂紧了钱袋子”,证实了人之初,就可能现出“财心重”。作者举这两个例子,看似随意而为,甚至有重复之感。实则是巧妙安排,七天大的孩子,有谁相信就已经有了“财心”?一个情节立刻就把读者的心抓牢了。正当读者将信将疑时,又搬出了小舅舅的事例,让你不知不觉就被作者说服了:的确,人的财心,是与生俱来的。

二、少年已识钱滋味

作者现身说法,讲述了儿时卖冰水的经历。“我”卖得五分钱,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有钱人了,奶奶又瞒着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在那个“五分钱的大镍币”都被随时含在嘴里的年代,“二毛五”是一种多么富有多么令人自信的感觉啊!更精彩的是,“我”用这“二毛五”买了九个桃子回来,得到了母亲破例的夸奖,顿时让我产生“皇恩浩荡”之感,想要匍匐在地。这种感觉,大部分读者在儿时就算没有经历过,至少也曾见过。

这是说“钱”是好东西的事例。

而小麻哥的事例,则从反面说明,就算是在儿时,如果在关键时刻,自己求助的人不愿意雪中送炭,也会在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绵长的恨。小麻哥“死紧紧”捂着的钱袋子,被小偷偷走后,他失去了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美术考试,之后去姨父家借钱而不得,恨了姨父一辈子,直到姨父过世多年以后,方得顿悟,方能释怀。可见,就算是干净如白纸的孩童,也难在金钱面前保持淡定。

三、世人难过金钱关

小麻哥的事例,在文中有一定的篇幅,也具有双重作用。儿时的小麻哥,受了缺钱之苦的刺激之后,发奋成了村里的有钱人。“春节回来,大鱼大肉,大米大面,挨家挨户去问候”,这再次证明钱的确是好东西,它似乎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人品。仗义疏财,感恩图报,很多时候要靠钱来彰显;它甚至神通广大,使生活中那些被金钱关照过的配角,很难客观判断出施与者的真实人品。于是就有了那样的事例,某些到处抛头露面,四处捐款的慈善家,后来却被证明其实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奸商。

钱还能让一些人原形毕露。

那些在乡街子使假钱的人,那些甚至使用冥币的人,那个在父亲的身子还没装进棺材就来要钱的叔叔,那些无利不早起的人,那些对妇孺赶尽杀绝的人……都是良心横着生长,被金钱扭曲了人性的人。

四、金钱对中年人的严酷考验

我一直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志得意满之时,自信满满其实是最危险的状态。人,只有活在危机感中,生怕做错什么,你才能谨小慎微,不犯错误。只有活在有所缺差的危机感中,才会奋发,才会去不停地追寻所缺之物

。所以,危机感才能使人真正的安全。

中年,恰恰时人生志得意满之时,貌似是最精彩的时期,事业有成,家庭稳定。但同时,一眼看得到头的事业之路,让人失去斗志;或者事业有成,孩子基本另立门户,朝九晚五,衣食无忧,看似风平浪静,宁静祥和,可危险正在某个角落虎视眈眈,见缝插针。一不小心,它就找上你。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群宾,感觉人生达到了高潮,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突然一声惊雷起,塌了世界,塌了天空”。寥寥数语,把一个志得意满的男人的忘乎所以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者没有止步于刻画。“人生的智慧里少了一个词:及时止损!”这正是作者的散文风格:不停留于叙述和描写,总能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悟出具有警醒意义的道理,并加以总结。它让你在体验阅读的快意之时,不知不觉获得成长。而这恰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具有的灵魂部分。的确,在商海沉浮,还需要拥有急流勇退的智慧。

文章还顺带刻画了一种世相: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多事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都与自己无关。当悲剧发生时,往往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殊不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对金钱的态度尤其如此,如果欲壑难填,金钱它就会猛不防玩弄你,玩死你。

金钱对中年人的更严酷的考验,最惭愧的是成为被动受害者。就如文中的“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以及我的朋友的妻子,不是她们自己去惹麻烦,而是作为惹麻烦者的妻子或亲人,被动牵扯到金钱债务中,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到了这个时候,稍微脆弱一点,就会轻易被金钱打倒,甚至索了命。就算再坚强,再超脱,扰乱生活,扰乱心情,扰了原有的安稳和宁静也是在所难免。在被卷进旋涡之时,是抱怨?是轻生?还是往宽处想,战胜绝望,挺住,挺下来?答案不言而喻,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金钱出的这道题,是多么难解。

作者给我们解了,因为她自己最终解了。她从泥淖中一点点起立,一步步爬起。一路走来,得到过一些有过类似经历并已走出来的朋友一路安慰。,劝慰,说教,点拨,点化,她终是站了起来,顿悟了,释然了。她是不幸的,其实她更是幸运的。发生了这样的事,虽然让她看清了一些人,但同时她也看清了更重要的人,患难见真情,那些雪中送炭的亲人,朋友,那些想方设法拉她起来的挚友和恩师。试问,世间有几个人能收获这么丰盛的人间情义?在面临绝境时,有这么多人诚心诚意帮助自己,除了作者这样本性良善的人,具有一颗贴着大地的悲悯之心的良心作家,又有谁能够做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若不是她曾经那么乐善好施,又怎会有此回报?

作者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唯有真正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和经历过大名大利的人,才真正有资格谈淡泊名利。所有无关痛痒的安慰,或者不着边际的开导,对陷于难境的人,都是隔靴搔痒,甚至落井下石,雪上加霜。在我们对朋友爱莫能做之时,成默是最好的支持,不打扰是最高礼节的尊重。

五、顿悟

作者是慈悲的,所以她是幸运的。在她最难之时,首先,是她的妈妈,她说,我的儿,别去恨什么,是命,让你认清世上的人和事也是好的,老天赏你什么日子,你就把什么日子过好吧!当作者跟母亲说对不起之时,母亲说,傻孩子,没什么了不起,这世上哪有什么平平坦坦的路呀,你好好走就是了;

是母亲平实而睿智的语言,收纳了作者的恐惧不安和悔恨。

其次是她的师父和一堆废弃的钱财给了她启示,没有什么是白白来到我生命中的,无论是考验或是惩罚,他们都是一把利剑,指向明晰;

再次,是她的曾经事业衰败、如今病魔缠身却依旧妆容精致,衣着得体的奇女子朋友。她让作者看见,不折腾就不成其为人生。钱财只是精彩人生的附属物,她把它们放在掌心里爱,坐在屁股下面恨,爱恨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的是钱财,不屈不挠的是她的精神。它也可以是任何人的精神,因为这是面对金钱,所有人该有的精神。

最后,作者明白,历经日月和人心的腌臜,总该是会在低洼处,落成一片海,凡此种种,无论多么惨烈的经历,无论带着多少原罪,终将会成为过去,我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时间与人,都在朝阳与夕阳里,前赴后继。至此,作者终于拥有了酣甜的梦,终于试着站起来了。我由衷恭喜她,我由衷崇拜她,我永远敬仰她,景仰她。我无缘也不敢有她那样的经历,经历选择了她,是因为她经历之后,她会把这一切变成文字,完成文学的终极意义,帮助到别人。在此,让我,让我们感谢作者,扒开她自己的伤疤,然后一步步做给我们看,人面对绝境之时,应该怎样,试着一步步站起来。

在她,和她们面前,金钱输了!金钱终究不可能是永远的赢家。古人有云,人定胜天,作者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人,只要足够坚强,足够睿智,定能填满金钱打下的黑洞,走出金钱挖出的万丈深渊。

请原谅我大段大段引用原文,因为原文实在太完美,我担心我稍作改动,便失了本意,失了韵味,失了美感。

最后,我必须提一下作者优美的文笔。就算在读这么一篇沉重严肃的话题的散文时,我仍被她诙谐的文字逗得数度伏案莞尔,多次拍案叫绝。

只引三处:当我提着那一提桃子到家的时候,母亲破例地表扬了我。一个严苛的母亲,在我们的成长中充满了指责和比较,她一边吃桃子,一边夸好吃,顺便就夸了我几句。让我一时觉得这皇恩太浩荡了,有种想要匍匐在地的感觉。

还有一句,在描述偷麦子事件的尾声时。母亲扔来一句说她憨做不了偷麦子这样的事时,作者写到:这回,我又蒙了,倒像是母亲喜欢我偷她的东西似的。

另一处是转述那个奇女子朋友的指责:她说,还中国作家,有本事作别人家去,为什么只有本事作自家呢?

在满世界的人出书、满世界都是书的年代,能读的书不多,精彩的书更不多,叶浅韵的生生系列,是难得的经典。看她的文字,你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读她的作品,你读到的不仅是故事,更有人心,和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