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很强调“忠君爱国”的思想,尤其是“忠”,历代兵家都将“忠诚”列为军人必备素养,对指挥员而言,忠诚更是将德之首。提到“忠义”的代表一定是三国时期的关羽,提到改换门庭反复无常的代表,一定是同时期的三姓家奴吕布,但是如果单论改换门庭数量的话,同时代的刘备次数比吕布多了去了。同样是不停的改换门庭,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却能片叶不沾身?

刘备为什么故意不杀吕布(同样是反复无常)(1)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后的三个兄弟像游侠一样到处行侠仗义,跟着政府打黄巾,跟着公孙瓒打董卓,跟着孔融打黄巾,跟着陶谦打曹操,跟着吕布打袁术,跟着曹操打吕布,跟着袁绍打曹操,跟着刘表抵抗曹操,赤壁大战后,跟着孙权才在荆州混了一席之地,从此竟然还开启了自己的腾飞之路,而反观吕布,几换门庭后,却在白门楼殒命。

刘备为什么故意不杀吕布(同样是反复无常)(2)

刘备 字玄德

三国演义中刘备给我们留下最大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礼贤下士,一个是爱民如子,正是这两个特点,让他和吕布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刘备为什么故意不杀吕布(同样是反复无常)(3)

三顾茅庐

刘备的礼贤下士,不仅仅体现在请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事件上,我们来看下刘备早年的经历,黄巾爆发的那年(公元184年),刘备是二十四岁,因为立军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不久因为鞭打督邮(三国演义上是张飞打督邮)的事件离职。之后又立军功,到青州平原国高唐县任县令,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一场规模巨大的青州黄巾民变在青州爆发,向官府发动猛攻,刘备抵挡不住,逃到幽州找老同学公孙瓒。不久后,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被袁绍击败,但公孙瓒不泄气,和袁绍展开了全面争夺,袁绍占着冀州,公孙瓒占着幽州,但是都想拿下青州,公孙瓒觉得刘备是青州来的,又让他去平原当县令。平原和北海同属青州,北海相是谁?著名的大名士孔融,只会清谈,不懂军事,黄巾肆虐,他根本对付不了,一般当兵的对名士都很反感,这点从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上体现的很真切,但是刘备则不同,听说大名士孔融遇到麻烦,二话不说带兵就去帮忙,刘备的口碑就这样在名士圈慢慢的建立起来了,这些名士虽然在战乱中是落魄,但只要社会稍微稳定一点,他们就会回归主导地位。因此刘备礼贤下士的态度为他赢得了一份巨大的无形资产。

刘备为什么故意不杀吕布(同样是反复无常)(4)

刘备携民渡江

爱民如子这方面刘备做的就更加到位了,也不仅仅体现在赤壁大战前的携民渡江,我们来看下早期的刘备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当公孙瓒和袁绍的在争夺青州的过程中,采用的战争方式是最卑鄙、最怯弱、最残酷的作战方式,史书上“囤聚钞暴”,简单的说就是双方主力都不寻求决战,而是屠杀对方地盘上的老百姓,抢夺对方的粮食,通过这个办法导致敌军缺人缺粮,从而自行崩溃,这样的战争打下来,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百姓被屠杀或者饿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刘备最仁慈,尽可能的抗击敌军,保护百姓,和士兵同甘共苦。这个信息是专家从魏国的官方史《魏书》中查到的,而不是陈寿(蜀国人)写的《三国志》记载的,曹操那边的人都记载的刘备的爱民如子,这可信度就非常高了。

因此刘备在青州这段时间,算是把人品积攒下来了,上面有名士,下面有百姓。而吕布能和刘备比嘛?那不是差十万百千里嘛!陶谦三让徐州时,有人批评刘备比吕布这个三姓家奴还反复无常,但是刘备比吕布是好的,最起码没有认干爹,杀干爹啊,陶谦临死前把徐州让给刘备也是符合徐州士族的意愿,陈登父子,还有糜竺这样的土豪,都很支持刘备,糜竺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在徐州刘备也通过名望初步组建起来了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的班底。

,